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因为车祸等高能量损伤的逐渐增加,胫骨平台骨折也越来越常见。胫骨平台骨折多伴随软组织损伤,也可合并胫骨干骨折。胫骨平台是人体负重的部位,而且是关节内骨折,要求骨折的坚强固定以及膝关节的稳定。多数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韧带、半月板损伤,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可造成膝关节不稳、膝关节痛等并发症[1]。随着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解剖钢板和LISS钢板的出现,对于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及固定具有较好的作用。当胫骨平台合并胫骨中下段骨折时,由于胫骨中下段特殊的解剖特点,易造成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如单纯采用钢板治疗,切口较大已引起多种软组织并发症。虽然髓内针对长骨干骨折的治疗优势较大,由于现有胫骨髓内针的局限性,单独使用不能对胫骨平台坚强固定。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本科室收治的胫骨平台合并中下段骨折,探讨用交锁髓内针结合钢板或拉力钉治疗此类骨折的疗效以期在临床上给予一些指导。资料与方法:资料: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自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吉大三院所在治疗组收治的43例胫骨平台合并胫骨中下段骨折,将所有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采用髓内针结合钢板治疗,男女比例为10/9,年龄在2171周岁之间,平均为40.16±14.82。B组单纯采用钢板治疗,男女比例为15/9,年龄在2078周岁之间,平均为50.71±18.92。;主要采用Schatzker分型,其中A组:SchatzkerⅠ型2例,Ⅱ型9例,Ⅲ型3例,Ⅳ型1例,Ⅴ型2例,Ⅵ型2例;B组:SchatzkerⅠ型5例,Ⅱ型6例,Ⅲ型4例,Ⅳ型3例,Ⅴ型3例,Ⅵ型3例。术后常规换药及功能锻炼。手术方法: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备血,术前应用抗生素;如患者为开放性骨折,视创口情况而定,给予外固定架或骨牵引处理,伤口常规给予清创缝合术,伤口取菌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预防感染。待患肢肿胀减轻,患者创口分泌物培养转阴后择期手术。手术过程:患者麻醉后取仰卧位,SchatzkerⅠ型骨折可在C臂透视下采取闭合复位,如无法复位可行切开复位,伸直膝关节,双手牵引、旋转胫骨进行复位,C臂透视下关节面平整,用大布巾钳钳夹固定,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选取合适长度的松质骨拉力钉固定。如是SchatzkerⅡ、Ⅲ、Ⅳ型可行患侧斜形切口,开窗后撬起塌陷关节面,于空隙处植入同种异体骨。巾钳钳夹临时固定,选取合适长度的解剖钢板,于胫骨平台下缘打入排钉,钢板远端为了不影响髓内针进钉可选用皮质钉。取髌下切口,长约5cm,显露胫骨结节,然后屈膝、屈髋,小腿牵引,于胫骨结节斜坡处用骨锥向下穿透骨皮质,电钻开口后,圆头导诊插入髓腔,直至踝上2cm左右。开口扩髓后,选取合适髓内针,旋转插入胫骨直至远端,髓内针插入前助手要注意维持膝关节稳定。期间随时透视注意近端锁钉点的选择。随时纠正角度,保持膝踝关节轴线一致,同时尽量保持患肢与健侧长度一致。然后开始锁钉,一般先锁近段再锁远端[2]。如断端出现分离,可通过向近心端敲击近端手柄的方式缩小间隙。锁钉结束后C臂透视,检查患肢膝关节屈伸活动,缝合修复韧带,冲洗缝合切口。结果:髓内针组与钢板组进行比较,在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稳定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针组比钢板组略小。结论:本治疗组由于病例数较少,结果可能存在特异性,但髓内针结合钢板或拉力钉治疗胫骨平台合并胫骨中下段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良好,且对胫骨中下段的骨膜及软组织损伤较小,减少了术后皮肤坏死及骨不连的风险,术后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良好,目前可以考虑作为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一种方法;但是适应症的选择尤为重要,一定要确保胫骨平台的坚强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