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中的“文化转向”,意识形态与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鲜有研究把两者结合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许多中外学者注意到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并对此做了不少相应的研究,但是人们忽略的是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对译者主体性的左右实现的,不少学者把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放大甚至绝对了。本文通过大量译例研究意识形态和译者主体性的关系发现,意识形态诚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影响译者主体性影响翻译,但是译者主体性是复杂的,译者主体性并不总是完全屈服或者接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才是翻译的主体,译者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发挥其主体性抵制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把翻译的目的区分为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译者主体性接受或屈服于意识形态主要是为了达到翻译的非文本目的,而译者主体性抵制意识形态主要是为了达到翻译的文本目的,不少研究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这就导致了翻译理论和实践中过于注重追求非文本目的而忽略了文本目的,这样一来,翻译的目的就舍本逐末了。笔者认为译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积极发挥其主体性,尽可能追求实现翻译的文本目的,在实现文本目的的基础上,才能兼顾非文本目的的实现,这对于提高译作的水平及传播和译者的素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和论文结构。第二章梳理前人对意识形态和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认识,回顾前人关于意识形态和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两者结合研究的原因及必要性。第三章从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等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意识形态对译者主体的影响。第四章探讨译者主体抵制意识形态的原因,以及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选材和在翻译策略上是如何抵制意识形态影响的。第五章探讨翻译的目的,并引出了曹明伦教授提出的非文本目的和文本目的,指出译者主体对意识形态的的屈服和接受主要是为了达到各种非文本目的,而译者主体对意识形态的抵制则主要是为了达到文本目的;因此,译者应该积极发挥其主体性,追求实现翻译的文本目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兼顾非文本目的的实现。第六章是结语,简要概述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