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及不同灸量干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大体效应作用,不同灸量受灸穴区VR1、Cx43及MC,靶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P-selectin、β-defensins、IL-13(mRNA)、IL-17(mRNA)、VR1等的变化,探讨艾灸的始动机制、作用机理及其效量关系和影响艾灸灸量的主要因素在艾灸效应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146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模型组(36只,死亡2只,模型鉴定3只,最后用于实验的31只)、治疗组(90只)。造模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实验性UC大鼠模型。模型经鉴定成功后开始不同灸量艾灸干预,预期时间处死,观察艾灸大体效应。通过组织病理学,从形态学上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及不同灸量艾灸对其进行干预后的穴区组织、结肠黏膜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定性、定量的从蛋白表达水平和基因转录水平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受灸穴区、结肠病理变化及不同灸量干预后穴区MC、VR1和Cx43,结肠黏膜P-selectin、β-defensins、IL-13、IL-17、VR1及下丘脑VR1的变化,观察不同灸量穴区始动机制、效量关系。
结果:动物实验后大体情况提示艾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有效,且不同灸量效应有差异;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病理改变表现为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艾灸组大鼠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与正常组相比,UC模型大鼠穴区MC、VR1和Cx43没有明显变化,艾灸组穴区MC数量无改变(P>0.05),但脱颗粒及脱颗粒率明显增加(P<0.05),VR1、Cx43表达增强(P<0.05);而且不同灸量间有差异性(P<0.05)。以1次/d,6壮/次,7d为最佳灸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P-selectin、β-defensins、IL-17(mRNA)、VR1表达增强(P<0.05),艾灸可以使其降低(P<0.05);IL-13(mRNA)表达降低(P<0.05),艾灸可以使其升高(P<0.05);不同灸量效应有差异(P<0.05);以1次/d,6壮/次,10d疗程为最佳方案。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结肠和下丘脑VR1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有明显降低(p<0.05)。
结论:从大体情况、病理组织学改变判断艾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有效,且与灸量有关。从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的结果判断,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天枢穴区MC及脱颗粒、VR1和Cx43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而艾灸能够增加MC脱颗粒数、VR1和Cx43的表达;从病理切片、脱颗粒、VR1和Cx43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而麦粒灸能够增加MC脱颗粒数、VR1和Cx43的表达;从病理切片、特殊染色、免疫组化、RT-PCR、的结果判断,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P-selectin、β-defensins、IL-17(mRNA)、VR表达增强,IL-13(mRNA)表达降低是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之一。麦粒灸可以降低大鼠结肠P-selectin、β-defensins、IL-17(mRNA)、VR1(和下丘脑)表达,升高IL-13(mRNA)表达,且效应与灸量有关。麦粒灸干预UC模型大鼠的最佳灸量以适度为佳,即1次/d,6壮/次,10d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