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现代菌物学研究技术,对我国斑痣盘菌科(Rhytismataceae Chev.)的部分属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各菌种形态解剖学、发育学特性的研究;安徽一些种的生态习性、培养性状、子囊孢子萌发特性的探讨及酯酶同工酶酶谱的测定与分析;各属的多性状综合分类。 赞同Cannon & Minter (1986)提出的分类观点,将散斑壳属、环绵盘菌属、皮下盘菌属、小皮下盘菌属、丝环盘菌属、黑皮盘菌属、小沟盘菌属置于盘菌纲(Discomycetes)斑痣盘菌目(Rhytismatales)斑痣盘菌种(Rhytismataceae)下。对来自全国16个省份的近200号标本进行鉴定与分类,共查明7属18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Hypoderma sabinae;1个中国新记录属、种:Naemacyclus fimbriatus;1个新组合:Lirula filiformis;国内13个仅见报道或描述不祥的已知种。编制了该7属分种的二叉式检索表,对各种的形态解剖学特征、寄主和地理分布分别作了记载,并加以讨论。在参考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综述并评价了斑痣盘菌科下7个属的分类历史、形态学、生态与地理分布以及生物学特性。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安徽农业大学森保教研室(AAUFP)。 本次研究的18种斑痣盘菌来自安徽、江苏、海南、西藏、黑龙江等16省,总体上该类真菌由于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而呈南多北少的地理分布格局,并且寄主范围广泛。多数种仅知在单寄主属发生,也有少数种能在多寄主上产果。它们共涉及寄主植物2科(松科、柏科)7属24种。此类真菌侵染林木活的叶片、枝干等部位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害,或生于衰老或正腐败的部位,一般在枯死部位产生子实体。 测定了白皮松散斑壳(Lophodermium pini-bungeanae)的子囊孢子萌发同温度、pH值、营养、光照及紫外线的关系。结果表明:白皮松散斑壳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0~25℃,并在30℃下也有较大的萌发率。在pH3-9的酸度范围内子囊孢子均能萌发,最适pH值为4~5。不同营养条件对子囊孢子的萌发率影响较大:其中以2%葡萄糖中的萌发率最高,25%的松针煎汁次之,再次为2%的蔗糖溶液及20%马铃薯煎汁,在无菌水中的萌发率极低。本次研究还发现全黑暗条件最适宜于白皮松散斑壳子囊孢子的萌发。紫外光对子囊孢子的萌发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紫外光处理时间的延长,子囊孢子的萌发率随之降低,紫外光照射时间超过10min时,子囊孢子完全不萌发。 以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安徽黄山及合肥市苗圃的13种斑痣盘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研究了营养、光照、温度、pH值及3种药剂与白皮松散斑壳菌落生长量的关系。结果如下:对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生长情况的观察,其菌落的生长与时间呈线性相关。由方差分析可知,各菌落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度为OA>PA>MA、PDA。白皮松散斑壳营养菌丝在2~32℃的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4℃。光照处理对白皮松散斑壳的菌丝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其生长量在室内漫射光与黑暗自然交替、全光照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在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快。菌落生长的酸碱度范围为pH3-8,最适pH值为5.5巧.5。在农药处理中,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多菌灵3种药剂对白皮松散斑壳菌落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中浓度(EC印)分别为0.13PPm八53PPm、0刀gppm,故多菌灵的抑菌作用最强。 采用聚丙烯酚胺凝胶电泳方法获得12个斑病盘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根据系统聚类,可将其归为5种类型。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酯酶谱存在差异,而亲缘关系愈近的菌株其酶谱的相似性愈大,属间差异明显大于种间,同菌种的酶谱可因寄主、环境因素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认为酯酶同工酶酶谱的测定与分析可作为区分近似种的一种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