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宫金矿分布于豫西熊耳山一带,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熊耳山隆断区花山-龙脖背斜,是熊耳山矿集区内最重要的大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断裂构造是区内主要的控矿因素,矿体的形成及其空间展布特征主要受控于该区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第三级构造单元——熊耳山幔枝构造。本文在充分利用该区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踏勘和室内资料整理,以幔枝构造为理论基础,从构造-岩浆-流体-幔枝构造-成矿系列出发,通过对成矿地质特征、矿体空间展布形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构造控矿规律和成矿作用等发面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建立成矿演化模式,确定其控矿构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外围和深部找矿预测,主要认识有:1.上宫金矿为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多期次的构造-热液活动对于金矿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不同阶段的构造活动,来自深源的含矿热液,沿断裂带不断向上运移,运移至地壳浅部时,由于其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便会在构造薄弱带等有利部位,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与围岩发生强度不等的交代作用,形成不同的围岩蚀变,最终富集成矿,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黄铁娟英岩化,并且围岩蚀变显示出了一定的水平和垂直分带性。2.上宫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核幔边界)并受熊耳山幔枝构造控制,含矿热液在沿拆离带向上运移过程中,被切层断裂所截切,并在构造有利部位(断裂交叉、分支复合、局部引张等)卸载成矿。3.上宫金矿属于断裂构造控矿,根据其规模大小可划分为Ⅰ、Ⅱ、Ⅲ级控矿断裂,其中Ⅰ级、Ⅱ级控矿断裂控制着区内主要的含金构造蚀变岩带,工业矿体赋存于带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矿体的规模、大小、产状等空间分布形态;Ⅲ级控矿断裂以控岩为主,虽含有蚀变及矿化,但由于其规模小、矿化弱,未能形成具有开采价值的工业矿体。4.区内断裂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叠加作用,突出表现为扭性-张性-压扭性等,根据其应力性质与成矿热液活动关系,可以发现区内断裂具有成矿前张性、成矿期压扭性和成矿后张扭性变形的特点。5.上宫金矿是熊耳山幔枝构造拆离带型金矿,为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目前勘探范围内见到的矿体主要是由铲状断裂(F1断裂)所控制,其矿脉连续性较好,延伸稳定,具有重大找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