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评点传统与王蒙《红楼梦》评点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a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关于中国文论“失语症”问题的讨论十分热烈,关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成为了文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国特有的思维和言说方式。中国小说评点作为中国小说理论的主要存在方式之一,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王蒙作为一个当代人对《红楼梦》的评点,在实践上为我们继承和创新性地利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遗产提供了一个方向、一种可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而在这一方面,目前学术界做的工作还比较少。另外,关于古代小说评点的研究和关于王蒙评点《红楼梦》的研究一直是相对独立的,笔者力图通过重点研究王蒙评点《红楼梦》这个个案,阐明小说评点传统在当代的继承和新变,归纳小说评点在当代的发展状况。本文从古代小说评点与王蒙评点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入手,发明二者之的联系和差别,将古今评点重续到一起,辨明其发展脉络,这是本文的创新处之一。其二,本文通过古今评点的对比研究,探讨小说评点方法的历史状况和在当代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于当代文艺理论建设也有现实意义。在这一点上,本文也是有突破的。本文采取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综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理清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研究现状。论文的主要部分涉及到古今小说评点的比较,所以本文运用比较法将诸多评点进行对比、归纳并综合论述,将力图尽量全面地反映它们的异同。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小说评点这种传统的批评方式有它的独特价值——中国小说评点与小说文本紧密结合,并与小说一同传播,在解释小说创作意图、写作方法,进行小说理论研究,引导读者阅读以及促进小说发行和销售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古代的小说评点家相比,当代评点家摆脱了封建意识形态的限制,具有现代文艺理论视野及深厚的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背景,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小说评点。王蒙的《红楼梦》评点是中国小说评点中断百年之后,中国的文艺批评家重续小说评点传统的一种努力,此评本的出现,宣告了评点这种传统的文学批评样式进入中国当代的文艺批评中。王蒙的《红楼梦》评点,对评点这种小说批评方式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这种改革,有些是为适应当代社会的客观形势,有些则是出于王蒙的个人风格、兴趣爱好。王蒙的评点只是评点这种批评方式在当代重新应用的一种可能的方向。在王蒙的评点中,也有多处引入了外国文学理论进行批评。这说明评点这种文学批评样式也能够融入外国文学理论进行创新。研究中国小说评点的特点,对小说评点展开形式和内容的变革和探索,使小说评点这种批评方式更加适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是评点这种批评形式自身丰富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评点作为具有强烈的中国作风的文学批评样式,对之加以研究和应用,不管是作为本土文学批评的一种可选方式,还是扩大中国文艺理论的影响、发出中国文艺批评自己的声音来说,都是不无裨益的。对当代小说进行评点的实验还显得不够冷静和深入,大都有一种急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在里面。虽然对当代作品的评点还存在许多问题,小说评点毕竟已经进入到了当代作品的评点中,这也使小说评点这种批评形式具有了当代的可操作性。
其他文献
传统观念认为,“秦世无文”,关于秦文学的研究一直处在被忽视的地位,要么是将其附于汉文学之前予以简单的介绍,要么就是从根本上否认秦文学的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中国
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中,情感经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道德情感、生活情感和审美情感。儒家在以礼乐节制情感的基础上,把“仁爱”视为人际最基本的情感,受儒家思想影响
《萤窗异草》是清代一部重要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聊斋志异》众多仿作中的精品。该书作者署名为“长白浩歌子”。根据现有的
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三代家学传统深厚、人才辈出。以梁诗正、梁启心、梁同书、梁玉绳、梁履绳、梁德绳等为中心的梁氏成员在经史研究、诗文创作、弹词小说、书法与鉴赏等方面
该研究旨在探究新闻工作者的压力源,编制出有针对性的职业压力问卷。对578名新闻工作者进行了访谈、半封闭式问卷调查、正式问卷测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编制出
仙道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我国赋体文学发展的始终,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道教内容,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丰富了赋体文学的题材。赋
目的:探讨晚期卵巢癌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7年4月在某院治疗的60例晚期卵巢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30例予
结合高校目前的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如何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本文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观察时段,以基督徒这一形象为切入点,介绍了这一时期相关小说的背景、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作家的创作经历、写作动机以及思想资源。文章围绕巴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