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预习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失的环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需要发挥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意识。但是,现在的高中生特别忽视甚至省略语文学科的预习环节,而且大量的无效预习使得课堂上屡屡出现高耗低效的情况。目前大多数高中生在重理轻文的现状下,没有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没有掌握预习的科学方法,也不清楚通过预习应该达到的效果和作用。同时教师缺少对学生预习的干预和指导,所以预习没有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没能对文本解读和课堂探究起到推动作用,预习最终成了一句空话。据此,我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研究得出,对于语文预习的意义师生是认同的,但怎样保证预习的有效性却是师生共同困惑和难以解决的。如何让语文的预习真正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如何使得高中生通过有效预习而真正深入文本探究文本?这是我在此课题中重点研究的。首先,明确有效预习的界定,特别是“有效”的含义,指的是学生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下,保证预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兴趣性和启发性,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培养学习的能力,提升思维的质量;其次,重点是研究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的有效预习,包括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有效预习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的预习内容——单册预习、单元预习和单篇预习,采用科学的预习步骤和丰富多样的预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并且唤起学生对语文的自主探究、体悟感受的动力;第三,保证语文学科预习的有效性可采用“预习单”的方式。“预习单”包括“预习目标”、“预习过程”和“预习效果”三个方面的问题,“预习目标”是帮助学生自主检测预习的,评判自己是否可以完成预期目标的,“预习过程”主要是针对预习的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预习效果”是对预习的自评和师评。当然,预习单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研究和“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否则架空文本本身、脱离学生实际的预习还是无效和低效的,这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有效预习,能明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科学预习的质量将为课堂教学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使得教师不必一言堂学生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融洽了课堂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