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企业并购一直是金融学领域,管理学领域等研究者们热烈讨论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它可以作为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推动企业外部成长。尤其是在企业发布并购公告期间,投资者对公告的反应以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一直引起研究者的重点关注。起初,研究投资者市场反应的框架主要基于Fama等人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的核心观点是投资者的反应是某一事件经济效益的可靠性指标。但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理性人及市场有效性为前提的现代金融理论越来越受到质疑,因此本文尝试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放松投资者是理性人的假设,研究投资者在面对并购公告时表现出的行为偏差,以便更好地理解投资者的市场反应。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市场上的各类心理偏差进行了研究,包括过度自信、处置效应、锚定效应等。锚定效应就是指人们在对某个事件进行评估时会受到某些显著的特定值影响,将其作为参考值,并给予这个特定数值过多的关注,就像锚一样制约着人们做出决策判断。在日常生活中甚至许多金融,经济现象都体现出了锚定效应。因为,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很难准确知道股票的内在价值,在信息不确定性较大情况下,投资者只能以过去的价格或者其他可比的价格为基础,这些价格就作为锚值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换一种说法,锚值就类似于宏观经济学中的“粘性价格”,使得人们对于新价格的确定围绕这个“粘性价格”做小幅的调整,趋向于某一锚值。已有研究考察了投资者对并购公告的反应受到过度自信、处置效应、庄家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并未涉及到锚定效应的非理性因素。因此,本文以锚定效应理论及其假说为基础,首先根据锚定效应和锚定假说的相关理论提出研究假设,然后以2013-2016年的265个并购交易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得到研究变量,进而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回归方法探求是否存在锚定效应及锚定效应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BHAR法观察锚定效应在长期是否得到修正。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当企业并购公告前股价越接近于(远离)52周高点时,公告期收益越低(高),即存在锚定效应。并且该锚定效应并不是由BM效应、其他心理偏差(处置效应)所解释。验证锚定假说的回归结果显示:当投资者面对的公司信息不确定性越高时,公司的个人股权占比越高时,锚定效应表现越强烈。最后,该锚定效应在长期得到修正,即短期内收益模式在长期不再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