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生命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我国成人死亡的第二位致死疾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等特点。尤以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最常见。尽管缺血性脑卒中多为非致命性,但是致残率很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1999年,全世界因中风死亡的人数达到554万,其中2/3发生在欠发达国家。缺血性卒中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关系密切,认为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是重要因素之一,颅内、外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脱落造成的血管事件也可直接导致缺血性卒中,而严重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本身也可使患者易于因血流动力学变化而出现梗死或脑缺血的表现。在以往的治疗中只注重对症治疗,而忽视对病因的诊断及处理,从而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高复发率。随着各种神经血管影像诊断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认为全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血管狭窄与闭塞的金标准。DSA检查能直观表现血管走行、血流状态,准确测量血管内径,明确患者狭窄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等。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对完善诊断及下一步的治疗提供直观的信息。DSA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脑部血管疾病检出率,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起关键的指导作用。本课题通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所见血管病变特点进行观察和血管狭窄的统计,意在探讨血管病变特点与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微观化提供了有利依据,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对缺血性卒中开展有效地中医辨证施治。同时通过一系列相关研究,再次证实了有关缺血性卒中与血管狭窄的程度和部位的相关研究。方法: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和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将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共分七个证型,痰热腑实型8例、风痰瘀阻型35例、痰湿蒙神型11例、风痰火亢型20例、气虚血瘀型16例、风火上扰型18例、阴虚风动型12例。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了120例患者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所有数据均在计算机上采用SPSS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统计。X2检验(计数资料)。检验水准。取0.05,采用双侧检验。结果:1 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风痰瘀阻>风痰火亢>风火上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痰湿蒙神>痰热腑实。2 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前、后循环的梗死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0.005)。3 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病变支数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支病变>多支病变>双支病变。4 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病变部位与血管狭窄程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5 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前、后循环系统病变血管分布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6各中医证型人均受累血管支数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阴虚风动>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风火上扰>气虚血瘀>风痰火亢。结论:1风火上扰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多数出现后循环梗死,气虚血瘀型和痰热腑实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多数出现前循环梗死。2前循环病变发生缺血性卒中时血管狭窄程度多数较轻,即相对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较少,而后循环系统恰好相反。3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病变血管分布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小,检验效能不足所致。但我们可看出,痰热腑实型缺血性卒中血管病变多发生在前循环。4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血管狭窄程度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我们可看出,痰热腑实型的血管病变多处于轻度-中度狭窄,而气虚血瘀型的血管病变多处于重度-闭塞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