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人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发声之一;而这些文本背后所呈现的“文学想象”也是考察共和国进程的重要维度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胡万春是“上海工人作家群”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他的创作可谓贯穿了共和国建立后最重要的四十年。由于目前对胡万春的研究尚不成熟,本文试图结合现有的胡万春作品及同时代“工人作家”访谈录、研究著作等多方材料,以作家生命轨迹及创作历程为线索,分三个章节探究以下问题。第一章主要探究胡万春“作家主体”的形成过程。现有研究往往将胡万春拾笔创作动力归因于强烈的“翻身感”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激。但胡万春之所以能在众多历史可能中成为“工人作家”并非理所当然。单一的动力机制显然不足以解释“作家主体”的建构过程,其成型应当是长时段中内外多重因素与契机推动下的复杂结果。第二章主要分析胡万春“十七年”创作黄金期的“文学想象”。本章首先回到作家“十七年”创作“初学阶段”,以其出现的两个显著困境为抓手,据此观察胡万春是通过何种方式摸索创作、解决问题从而过渡至成熟期,并获得“成熟写作技巧”及“敏锐捕捉时代问题”这两处鲜明“个人风格”。作为本章重点,第二部分将以文本为核心,着重讨论胡万春“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家庭问题》、《特殊性格的人》、《内部问题》,并在其他作品辅助下捕捉与作家“文学想象”密切关联的共和国行进中所产生的问题。据此发现,胡万春正是试图通过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召唤,在文本中对这些问题付诸于想象性的解决。本文第三章将胡万春“文革”经历、“新时期”的困惑及80年代后期的转向联合起来讨论。笔者试图呈现胡万春在“文革”中的状态,勾勒出胡万春写不出作品、思想混乱的几层原因。再有,通过作家复出后的作品构思经过及多方材料,本章或可以再现胡万春在“新时期”遭遇的思想震荡,并就他的身份转型找到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