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long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常规综合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探求电针在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临床效用,为提高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选取自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住院的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知情同意后加入本研究方案。按照随机化原则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即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疗法10天(药物及针灸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使用电针。所有患者在研究开始及结束时完成纯音听阈测试(Pure Tone Audiometry,PTA),并填写耳鸣及耳闷等临床症状观察表及VAS评分量表,观察电针对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包括听力改善及伴随症状耳鸣、耳闷等的改善情况),并探讨比较不同证型间以及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听力损失情况下电针的临床效用、以及起病时伴或不伴眩晕症状患者的疗效情况。研究结果:(1)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后平均听阈值均提高,且治疗组平均听阈值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有效率80%,对照组有效率53.33%,治疗组听力恢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轻-中-中重度耳聋时两组听力恢复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重度-极重度耳聋时两组听力恢复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听力曲线表现为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四种类型时两组听力恢复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治疗痰火蕴结型突发性耳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风邪外犯、肝火上扰型、气滞血瘀、气血亏虚型突发性耳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组在耳鸣疗效疗效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耳闷改善方面两组均有显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单纯针刺治疗与电针治疗突发性耳聋均有显著疗效,但后者疗效高于前者。2.在治疗听力损失程度为轻-中-中重度耳聋时电针疗效优于单纯针刺,轻-中-中重度耳聋治疗后疗效优于重度-极重度耳聋,疗效与听力损失程度密切相关。不同听力曲线型耳聋两组治疗方法疗效未见明显差异,电针治疗痰火蕴结型突发性耳聋疗效优于单纯针刺。3.电针治疗在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耳鸣症状方面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在改善耳闷症状方面两组治疗方法未见明显差异。
其他文献
【正】 Chiari Ⅰ畸形(CIM)是由于后脑发育异常而引起的一种先天性疾病。本文就66例Chiari Ⅰ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强调MRI在诊断本病时的重要意义,以及本病的外科治
笔者结合防撞钢套箱在海湾大桥的成功运用,对防撞钢套箱这一施工形式进行简要介绍,并于实际中在钢套箱设计及施工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解决了一系列工程难题,取得了较好
<正> 临床上对痔的手术治疗目前多采用外切、内扎切除法,一般收效良好,但术后仍遗留有肛周皮肤不平整、皮赘较多(尤对环形痔及融合性痔)、水肿、肛门狭窄、残留痔核及复发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身上被给予了深切的期望,而高中阶段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高中生们具有良好的适应寄宿校园生活的能力,对其身心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重点考察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因素对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旨在丰富该领域内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本研究选取了两所寄宿制学校共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所具有典型南疆特色的和田市区的寄宿中学,另一所是源自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向纵深发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
摘要:源发于西欧的民族主义思潮深刻影响着奥林匹克运动。两者在交互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共生性的依存关系。民族主义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解构”与“建构”并存,既构成民族国家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基础,也是冲击奥林匹克运动的介入力量。全球化时代,奥林匹 克运动要实现和平国际主义理想,仍须面对民族主义的现代转向。以“天下主义”为理想的中国文化势必在消解奥林匹克困境过程中承担应有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民族
目的:研究早搏后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在该院1996年1月~10月间838例有各类早搏的心电图中,分析其中203例早搏后第一个窦性搏动T波有改变的心电图。结果:从中发现了4种现象,即早搏后第一个窦性T波
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穆旦,一九一八年生于天津,早年曾在南开学校学习,建国以后在南开大学任教。一九七七年二月在天津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