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空间人口聚居形态,是农村人口生活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是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助推我国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举措,对贫困农户“拔穷根、挪穷窝、脱穷帽”具有重要意义。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社区再造和重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口重新分布、资源环境再协调,事关搬迁户居住地域转移、旧房拆除、居住模式变更等问题。这一移民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影响显著。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是进行土地整理、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发展,进而推进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易地扶贫搬迁这一移民政策背景下深入分析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演变特征,合理构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估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制定多元化、差别化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方案,是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区位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等为指导,将贵州省荔波县作为研究区域,以2015年与2019年荔波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及其他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Arc GIS10.2软件,对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为荔波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荔波县搬迁农户居民点总面积为38.97hm~2,各乡镇中人均居民点面积最大为54.25m~2,最小为39.65m~2,搬迁农户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差异不明显,户均居民点面积最大为220.55m~2,户均居民点面积最小156.15m~2,域内荔波县各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户均居民点面积差异显著。搬迁农户居民点主要分布在750m-900m的高海拔地区和6°-15°的中坡地带,坡向上主要布局在采光较差的背阴面,该部分区域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荔波县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居民点用地在斑块和乡镇尺度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朝阳镇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最大208.83m~2,变异系数最小0.45,搬迁农户居民点用地集聚程度相对较高,居民点布局趋于集中。茂兰镇居民点斑块面积变异系数最大0.75,居民点离散程度大,布局趋于分散,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全县2250个居民点的平均面积值为173m~2,低于平均值的占居民点总数的56.36%,居民点的整体规模主要集中在50~300m~2,占全县搬迁农户居民点总数的87.16%。(2)易地扶贫搬迁之前(2015年)荔波县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为1534.43hm~2,农村居民点总体呈现为大规模、低密度和小规模、高密度分布状态。易地扶贫搬迁之后(2019年)荔波县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为1752.19hm~2,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较之前增加了217.76hm~2,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均处于上升状态。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荔波县农村居民点斑块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集聚度较低,居民点布局趋于分散。县域层面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2015-2019年期间荔波县农户建房新增农村居民点面积960.74hm~2,易地扶贫搬迁复垦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分别减少居民点面积38.97hm~2与704.01hm~2,农村居民点净增加量为217.76hm~2。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是3.55%。镇域尺度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镇域层面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显著,各乡镇动态度变化由强到弱依次是9.75%、9.63%、7.56%、5.35%、4.87%、4.83%、4.45%、2.43%,其中甲良镇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土地利用动态度为9.75%,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变化最低的是茂兰镇,其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43%。荔波县2015-2019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新增加面积主要来源于耕地和林地,减少的居民点用地转为复垦地块,土地利用的方向主要转向耕地。(3)从地形条件、区位因素、发展状况三个方面科学选取8个评价指标,构建荔波县农村居民点的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测算荔波县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结果,在适宜性等级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荔波县农村居民点演变特征以及搬迁人口情况,将荔波县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划分为城乡融合、重点发展、保留发展及迁移合并4种类型。其中,城乡融合型的现状农村居民点面积为725.83hm~2,占荔波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41.42%,重构策略主要为科学引导非农经济发展,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型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751.13hm~2,占全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42.87%,重构策略主要是增强中心村建设,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保留发展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15.29hm~2,占全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2.29%,重构策略主要为控制农村居民点无序扩张,不断挖掘内部土地利用潜力,重点发展村民族特色产业三个方面来实现。迁移合并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59.94hm~2,占居民点总面积的3.42%,重构策略主要是有序推进迁移工作,及时对迁出地居民点进行复垦。本文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基于县域层面探讨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演变过程,综合分析易地扶贫搬迁这一政策影响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状况。在此基础上,测算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结果,再依据评价结果,结合荔波县实际情况、特有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背景,划分城乡融合型、重点发展型、保留发展型、迁移合并型4种居民点空间重构类型,有针对性的提出布局优化策略,为山区县域尺度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本文可能在研究时段跨度方面、重构策略与理论框架的提炼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对不同时段的县域农村居民点演变特征、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及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等方面的多元化综合性研究,为实现县域农村居民点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