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26RFa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 s)成神经及成骨诱导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传统诱导剂的影响。方法成神经诱导分为四组,A组为26RFa、B组为β-巯基乙醇、C组为A组联合B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观察诱导前后细胞形态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SE、Nestin、GFAP的表达,并计算各组的阳性诱导率,然后行统计学分析。尼氏染色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将成骨诱导分为四组:A组用26RFa单独诱导,B组用基础诱导剂(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钠、维生素C),C组用26RFa联合B组诱导,D组为空白对照。观察经诱导前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分别对各组细胞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鉴定。结果成神经诱导:除D组外,各组在加入药物后相继出现形态改变。A组出现神经细胞形态的时间较C组及B组晚。除D组外,其他各组均可见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NSE显示A、B、C呈阳性表达,各组阳性诱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SE阳性表达率C>B>A组。Nestin在各组均呈阳性表达,各组阳性诱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各组表现不同。各诱导组GFAP均呈阴性。成骨诱导:除D组外其余各组都能诱导hBMSCs产生多角形态。对诱导的各组细胞在不同时间点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发现各组在不同时刻表现不同。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数均表现为C>B>A>D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6RFa在hBMSC成骨及成神经分化过程中有促进作用。在体外诱导过程中可以与传统化学诱导剂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