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反映了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体验,是研究抽象概念的主要工具。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不但是人们获得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方法,同时也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结果。那坡民歌是那坡黑衣壮族创造的民间歌谣,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来表达情感。这些隐喻根植于壮族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模式。概念隐喻的研究给隐喻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那坡民歌中隐喻翻译相关的认知研究,对于其中的认知机制亟待深入探讨。
根据隐喻识别程序(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即MIP),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总结出《那坡民歌》中隐喻表达的数量。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分类,将隐喻的类型进行细分,并统计每种类型的分布情况。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揭示隐喻翻译的认知机制。基于映射条件,总结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归纳其背后的认知因素及适用情况。
研究发现:(1)根据MIP计算出《那坡民歌》中共有379个隐喻表达。其中的隐喻类别及分布情况如下:结构隐喻,主要包括动物隐喻(3.56%)、植物隐喻(5.77%)和月亮隐喻(0.91%);方位隐喻,主要包括社会地位隐喻(4.61%)、状态隐喻(7.33%)和时间隐喻(9.10%);本体隐喻,主要包括实体和物质隐喻(2.30%)、容器隐喻(7.80%)和拟人(58.57%)。(2)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对隐喻翻译的认知机制进行有力地分析。概念隐喻翻译认知机制分析包括原隐喻认知分析和目标隐喻映射重构。此外,《那坡民歌》中隐喻概念的产生主要源于壮族人的具身体验和文化,隐喻的映射构建受到映射范围的限制。(3)译者主要采取了以下认知翻译策略:当映射关系对等或相似,保留或删除原隐喻源域。当映射关系不对等,替换或删除原隐喻源域或保留原隐喻源域加阐释。总体来说,译者更倾向于忠实传达壮族文化和那坡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以原文为基础处理文化和认知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
总之,本研究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探讨《那坡民歌》中隐喻翻译的认知机制,对隐喻进行认知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概念隐喻的研究范围,并为少数民族民歌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此外,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目标读者更好地了解壮族文化,以及壮族人的思维方式,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根据隐喻识别程序(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即MIP),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总结出《那坡民歌》中隐喻表达的数量。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分类,将隐喻的类型进行细分,并统计每种类型的分布情况。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揭示隐喻翻译的认知机制。基于映射条件,总结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归纳其背后的认知因素及适用情况。
研究发现:(1)根据MIP计算出《那坡民歌》中共有379个隐喻表达。其中的隐喻类别及分布情况如下:结构隐喻,主要包括动物隐喻(3.56%)、植物隐喻(5.77%)和月亮隐喻(0.91%);方位隐喻,主要包括社会地位隐喻(4.61%)、状态隐喻(7.33%)和时间隐喻(9.10%);本体隐喻,主要包括实体和物质隐喻(2.30%)、容器隐喻(7.80%)和拟人(58.57%)。(2)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对隐喻翻译的认知机制进行有力地分析。概念隐喻翻译认知机制分析包括原隐喻认知分析和目标隐喻映射重构。此外,《那坡民歌》中隐喻概念的产生主要源于壮族人的具身体验和文化,隐喻的映射构建受到映射范围的限制。(3)译者主要采取了以下认知翻译策略:当映射关系对等或相似,保留或删除原隐喻源域。当映射关系不对等,替换或删除原隐喻源域或保留原隐喻源域加阐释。总体来说,译者更倾向于忠实传达壮族文化和那坡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以原文为基础处理文化和认知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
总之,本研究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探讨《那坡民歌》中隐喻翻译的认知机制,对隐喻进行认知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概念隐喻的研究范围,并为少数民族民歌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此外,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目标读者更好地了解壮族文化,以及壮族人的思维方式,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