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中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为依据,构建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模型,并探讨和分析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221例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行编制的针对房颤患者抗凝药物自我管理的计划行为理论问卷(包括行为态度分问卷、主观规范分问卷、知觉行为控制分问卷、行为意向分问卷),以及卢冰清编制的房颤服用华法林患者自我管理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研究。应用SPSS 22.0和AMOS 22.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以及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分析人口学特征变量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对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影响的路径关系,以探讨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的平均得分为31.93±5.51,各维度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不良嗜好管理(2.49±0.46)、遵医行为(2.02±0.40)、生活方式(1.57±0.47)、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影响因素的管理(1.38±0.55)、服用华法林管理(1.27±0.55)、房颤特异(栓塞)征象的检测(0.75±0.6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居住方式(b=1.783,P=0.006)、服药时间(b=-0.875,P<0.001)和服药种数(b=-0.403,P=0.018)是行为态度的影响因素;居住方式(b=2.298,P<0.001)是主观规范的影响因素;既往出血史(b=-1.763,P<0.001)是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因素;服药时间(b=-0.409,P=0.014)和既往出血史(b=-0.596,P=0.024)是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3.结构方程分析显示:(1)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构建的模型能够解释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方差变异的29%。(2)行为意向对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的总效应值为0.60(直接效应值=0.60);知觉行为控制既对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产生直接效应,又可以通过行为意向的中介效应间接作用于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总效应值为0.44(直接效应值=0.30,间接效应值=0.14);行为态度通过行为意向对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产生间接效应,总效应值为0.51(间接效应值=0.51);主观规范通过行为态度、行为意向、知觉行为控制的中介效应对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产生间接效应,总效应值为0.49(间接效应值=0.49)。(3)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总效应值为0.85(直接效应值=0.85);主观规范既能直接影响行为意向,又可以通过行为态度或知觉行为控制的中介效应对行为意向产生间接效应,总效应值为0.74(直接效应值=0.15,间接效应值=0.59);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的总效应值为0.23(直接效应值=0.23)。结论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的自我管理处于较差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居住方式、服药时间和服药种数是行为态度的影响因素,居住方式是主观规范的影响因素,既往出血史是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因素,服药时间和既往出血史是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和预测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即行为意向是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直接影响因素;知觉行为控制既是自我管理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又可以通过行为意向间接影响自我管理行为;主观规范、行为态度通过行为意向对自我管理行为产生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