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合”(hybridity)这一概念最早应用于生物学中,电子科学等其他领域借用了了这一概念,后来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社会科学也将杂合引入了研究。杂合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都把“杂合”看作是两种不同特点的事物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新事物。原文杂合给翻译带来了很大挑战,本文以《灿烂千阳》为个案,研究两中译本对原文杂合所选取的翻译策略。 《灿烂千阳》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它以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阿富汗战乱为背景,通过玛丽雅姆和莱拉两位主人公展开叙述,以女性的视角描述了阿富汗妇女关于亲情、爱情、希望、梦想的渴望及破灭,它为全世界人们了解阿富汗打开了一扇窗。原文以英语为主要创作语言,兼有用英语拼写的阿富汗官方语达里语,反映了阿富汗和美国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因此,《灿烂千阳》原文是多个语种的杂合,原文在语言层面表现出了很强的杂合性,不仅具有英语语言的异域性,同时也确保了读者阅读的流畅性,深刻及生动地成功反映出阿富汗人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及宗教信仰。 这部小说有中国大陆李继宏译本和中国台湾李静宜译本两个中译本,本文从杂合视角出发,采取对比研究法和描述研究法,在搜集整理原文中的杂合表达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原文在语言方面杂合的特点,描述并总结了两个译本再现原文杂合特征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两中译本都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但李静宜使用异化策略的频率高于李继宏。 最后本论文从操控理论出发,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层面比较分析了两个译本翻译策略异同产生的原因。不同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译者的个人意识形态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体现出一定的翻译立场和目的。同时,诗学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陆和台湾的文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灿烂千阳》这部小说的两中译本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两位译者将这部小说看作畅销小说,为了增加小说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原文中作者通过使用杂合想要表现出的异域性,一方面可以反映原文中的杂合现象,同时也为了提高译作的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