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癌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潜在的发病机制。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8月至2019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癌相关脑梗死(肝癌尚未治愈,合并急性脑梗死且无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患者为研究组(LCACI组)。按照1:4比例分别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及单纯肝癌患者(LC组)作为对照组。LCACI组的患者在脑梗死起病的24小时内(或已住院的脑梗死患者按明确肝癌诊断的第1天开始算)进行血常规、血生化、血液凝固性状(凝血四项、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肿瘤标记物浓度(AFP、CEA、CA125、CA199、CA153)等实验室检查;ACI组以及LC组患者则在入院后的第1天进行上述检查。LCACI组患者在脑梗死发病的第1天、第14天进行MRI或CT等神经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急性脑梗死、同时排除肝癌脑转移,而ACI组患者在相同时间内进行上述检查,确定急性脑梗死、同时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有脑梗死患者均于脑梗死发病24小时内、30天分别进行相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以及预后评分(mRS评分)。将LCACI组与ACI组之间的上述各种实验室检查数据资料、脑梗死临床表现、是否合并脑卒中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预后评分等进行比较分析;将LCACI组与LC组之间的上述各种实验室检查资料、肝癌细胞类型、是否转移、肝癌相关治疗措施等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于LCACI组、LC组间对比有意义的变量(按P<0.05的纳入标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进一步筛选LCACI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LCACI(研究组)患者19例,男17例,女2例,平均年龄(65.42±19.18)岁,纳入同期住院治疗的ACI患者和LC患者各76例为对照组,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CI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按TOAST病因分型均为隐源性脑梗死,脑梗死病灶以分布于多动脉供血区域(特别是病灶同时累及双侧前、后循环)的分散性小病灶更常见,脑梗死后30d mRS评分示预后不良和死亡的比例更高(均P<0.05)。与LC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癌症发生远处转移的比例更高,血浆D-二聚体、AFP、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栓弹力图的MA值升高更明显(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血浆AFP(OR=1.001,95%CI 1.000~1.001,P=0.033)、D-二聚体(OR=1.001,95%CI 1.000~1.002,P=0.017)、中性粒细胞(OR=1.705,95%CI1.007~2.886,P=0.047)升高为肝癌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癌相关脑梗死以脑内出现累及多动脉供血区的分散性梗死灶、血浆D-二聚体、AFP、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栓弹力图MA值显著升高以及预后不良为临床特点,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AFP、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异常升高引起血液高凝状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