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有一类被称为“邻避事件”(“邻避”是英文“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在我家后院”)首字母缩写(NIMBY)的中文名称),此类事件的肇因是政府等相关主体在特定地区修建带有一定公共职能的设施,但这些设施可能具有某些负外部性,从而引起受这些负外部性影响的当地居民的反对和抗争。由于其广泛的社会影响,邻避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已成为公共管理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研究的问题包括:邻避事件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是什么?哪些关键因素影响着事件进程的方向和结果?政府在应对邻避事件的过程中,其不同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产生的效果如何?如何采用更为合理的决策方式来预防和减少邻避事件的发生?邻避事件出现后,应如何进行妥善的处理和应对,以最大限度的缓解矛盾、避免冲突,减少由此带来的社会损失?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选择一些典型领域的15个案例进行了经验研究,并构建了包含项目合法性和信息透明度两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中国邻避事件发展流程和路径的模型。本文的研究表明,项目合法性和政信息透明度这两个因素在邻避事件发生和演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项目合法性的因素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规划的合理性、项目实施机构是否严格执行项目标准,以及政府在此过程中能否实施有效的监管。而提升信息透明度的有效做法主要包括:充分披露项目的环保标准信息和政府的全局规划目的信息;与居民协商讨论并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见;媒体和专家对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并向居民进行详细的解释;所公开的信息有易于获取的渠道,表述方式应让普通民众易于理解,否则,无效的传播将大幅度的降低居民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基于以上实证研究的结论,笔者从预防和应对邻避事件这两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首先,相比于事后应对,政府应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如何预防邻避事件的发生。政府应提高政策议程设置的公开透明度,以及对项目和设施的风险管理机制的把控能力,在风险确认、风险评估、决策执行等环节中确保将风险控制在最低。其次,政府应完善公民参与邻避设施决策的渠道,并引入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其中,以确保项目规划和选址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对邻避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进行严格监管。再次,在应对邻避事件的过程中,政府应实时保证与民众沟通渠道的通畅,对于居民反映的相关意见和建议要确保及时、有效的回应,避免因沟通障碍而导致矛盾加剧。此外,可以通过现金补偿、非现金补偿及增加邻避设施环保改造投入等方式对邻避设施周边的居民进行合理的补偿,以降低邻避设施对他们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