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林·汉斯贝里是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最著名和励志的黑人女性剧作家之一。她是把黑人生活搬上百老汇舞台的最年轻的黑人女剧作家,同时她还鼓励非裔美国人为自己的梦想、自由和平等而斗争。而且,她还是第一位获得年度纽约戏剧评论圈奖的黑人女性剧作家,为美国戏剧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阳光下的葡萄干》是洛林·汉斯贝里的第一部也是其最著名的一部戏剧,是对杨格尔这个非裔美国家庭在芝加哥南部生活所面临艰巨挑战的真实写照。目前《阳光下的葡萄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梦,黑人女性,黑人种族歧视和黑人文化等方面。国内秦苏珏教授根据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理论分析了沃尔特男子气概的重生。但只是分析了双重意识理论下男子气概的重生。实际上,汉斯贝里深受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影响,她在《阳光下的葡萄干》中探索了非裔美国人的出路问题。本文基于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理论和“第三种身份”的思想,分析了《阳光下的葡萄干》中非裔美国人“第三种身份”的确立和其作为困境中出路的可能性,得出了“第三种身份”并不能真正作为解决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生存困境中出路的观点。并且戏剧以开放式的结局进一步引导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思考和探索非裔美国人在美国走出困境的真正出路。 论文主要内容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汉斯贝里以及其作品、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理论及其“第三种身份”的思想、文献综述和论文框架。第二章分析了《阳光下的葡萄干》中非裔美国人在双重意识困境下面临的生存问题。非裔美国人追求美国身份而忽视黑人文化传统的结局注定是失败的。第三章探讨“第三种身份”的确立。否定非洲文化之根只会让黑人没有归宿。杨格尔一家重新获得并接受了非洲传统文化,并把非洲传统文化和非裔美国人渴望拥有的美国身份融为一体。这两种身份的成功融合体现在他们在白人社区拥有自己的家。第四章分析了虽然“第三种身份”给非裔美国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戏剧结尾暗示“第三种身份”并不能作为非裔美国人走出困境的真正出路。最后一幕表明非裔美国人要承受来自白人社区的威胁和黑人的压力。杨格尔一家搬入白人社区以后会发生什么?他们会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吗?汉斯贝里并没有打算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运用开放式结局这一戏剧技巧引导观众思考并探索在现实生活中走出困境的可能性出路,而且,戏剧结尾毕妮莎为了实现医生的梦想而选择回归非洲原始的家,进一步暗示了“第三种身份”作为困境中出路的不确定性。最后一章为总结。汉斯贝里意识到非裔美国人融合美国身份和黑人灵魂的重要性,在戏剧结尾暗示和引导观众进一步思考。由于种族歧视依然存在并阻止非裔美国人追求和白人一样的自由平等,非裔美国人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是消除种族歧视,获得和白人一样的平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