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不育患者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较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异常,Y染色体AZF微缺失及AZFc部分缺失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对实验组482例生精障碍患者(无精症患者206例、严重少精症患者153例、少精症患者123例)和对照组214例精液正常已生育男性进行外周血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与男性不育的关系,并对染色体核型正常的446例生精障碍患者和正常生精男性运用多重PCR技术检测AZF微缺失。同时对未发生AZF微缺失的404例生精障碍患者和正常生精男性进行AZFc区部分缺失检测,确定AZFc区部分缺失类型,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存在gr/gr和b2/b3缺失的标本进行DAZ基因拷贝缺失分析。结果:1:染色体检查:在482例生精障碍患者中,共发现36例患者存在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异常,发生率为7.47%。其中无精症、严重少精症和少精症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12.62%(26/206)、5.23%(8/153)、1.62%(2/123)。在对照组中未发现染色体异常。2:AZF微缺失检测:在446例生精障碍患者中检测出42例AZF微缺失,缺失率为9.42%。,其中无精症、严重少精症、少精症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12.22%(22/180)、11.72%(17/145)、2.48%(3/121)。少精症患者的AZF基因缺失率与无精症及严重少精症患者之间在统计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无精症患者与严重少精症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2例微缺失中最常见的是AZFd+c区共缺失,约占总缺失的54.76%(23/42)。在对照组中未发现AZF微缺失。3:AZFc区部分缺失检测:在404例生精障碍患者和对照组中共发现84例部分缺失,其中41例gr/gr型缺失,42例b2/b3型缺失和1例b1/b3缺失。无精症患者、严重少精症患者和少精症患者与正常生精男性的b2/b3缺失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r/gr缺失的发生率在生精障碍患者与正常生精男性间及各生精障碍组间相类似。4:DAZ基因拷贝缺失检测:在gr/gr缺失和b2/b3缺失患者中共发现四种DAZ基因拷贝类型缺失DAZ1/DAZ2,DAZ3/DAZ4,DAZ1/DAZ4, DAZ2/DAZ3。生精障碍组与对照组间的DAZ3/DAZ4型缺失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中存在较高频率的染色体异常,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仍是最常见的导致生精障碍的染色体数目异常核型;生精障碍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率较高,提示Y染色体AZF微缺失与精子生成障碍有相关性;b2/b3型缺失在生精障碍患者中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生精男性,提示b2/b3型缺失可能是男性不育的一个遗传因素,其导致男性不育的机制可能与DAZ3/DAZ4型缺失有关。
其他文献
PBL教育方式以解题为主导,利用同学自觉、协作、研究直到把问题给解出来从而建立起知识架构,其蕴含的特性对高中课堂教学的意义十分深厚.PBL教育方式要在实际运用中对学生有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均呈上升趋势,并有年轻化倾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等是乳腺癌预后判断较为常用的指标。目前已有多种肿
学位
校企共建工作室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工作场所学习理论有很高的契合性.针对校企合作工作室教学,借鉴工作
高产小麦的研究与培育是目前国内外农业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其中导致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小麦的倒伏问题.针对小麦的抗倒伏问题,先分别建立了2007年、2008年和2011年的抗
研究背景: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起病隐匿,临床症状模糊,早期诊断困难,转移发生早,约80-90%的患者在发现时已存在区域性播散或远处转移,而且患者生存期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之上,着重提高学生用
通过设计合成一种过氧磷钼酸离子液体,通过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离子液体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以30wt.%的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在室温、常压条件下实现对模拟燃油中硫化物脱除率
目的:1比较微量肉汤稀释法及琼脂稀释法两种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结果,探索更适用于临床的检测方法。2.测定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及利
学位
目的:通过研究右美托咪定对新生儿围术期血清皮质醇,炎性因子IL-6及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新生儿围术期应激反应和免疫的影响。方法:
目的: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iovirus,HCMV)是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β亚科。HCMV感染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具有极高的感染率,在器官移植、[1]艾滋病[2]等存在免疫功能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