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研究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深刻分析与把握了人的现实生活,而且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理想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领导核心与根本保证。百年峥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与剥削,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跨越。基于对我国历史方位变化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和精准把握,习近平多次提及“美好生活”这一概念。然而“美好生活”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语词概念,它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基本立场,是党领导人民进一步团结奋斗的理想目标。基于此,本文将以美好生活基本理论为理论指导,系统分析新时代条件下乡村生态环境的新变化,进而提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基本原则和有效策略。生活的概念早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就有了相关表述,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深化了关于生活的理论思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好生活”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由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价值要求,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人民群众的现实性需要出发,从美好生活的角度论述了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必然要求。深入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进一步阐释在新时代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必要性。一方面,乡村生态振兴与美好生活的构成要素息息相关,是美好生活实现的关键一环。另一方面,美好生活是实施乡村生态振兴的最终目的。新时代以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要在把握新时代乡村生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乡村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状况,对这些新现象和问题背后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根据对乡村生态问题产生的基本理解,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原则、生态利益分配公正的正义原则、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协调原则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以美好生活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为遵循,探索美好生活视域下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能够为构建乡村绿色发展格局的构建提出合理化的针对性建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飞快,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乡村是我国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满足乡村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实现乡村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点之一便是全面整治乡村生态环境,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保障村民生态权益,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生态环境呈现的新问题、新状况不容忽视,科学分析这些新问题、新情况的生成原因迫在眉睫。最后,展望美好生活视域下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好生活视域下进一步加强乡村生态治理,牢牢把握乡村生态振兴与美好生活的内在联系,才能降低当前乡村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风险,使乡村生态振兴成为促进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重要力量。
其他文献
2-6岁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时期,对听障儿童而言,听力残疾直接影响了信息的输入,阻断了有声语言获取的途径,进而导致言语障碍。近音词因听感上十分相近,听障儿童在近音词习得方面更为困难,因此针对听障儿童的近音词习得研究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积极探索影响听障儿童近音词习得的关键因素,寻找新的语言康复理论。目前国内针对听障儿童的近音词习得专题研究尚少,研究不充分,难以指导近音词教学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位
随着公平正义出现在大众视野,我国社会公平、就业公平、教育公平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弱势群体如何回归、适应正常社会的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听障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一个主要群体,而听障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自然也得到了较多关注。歧视知觉是影响社会适应的负向因素之一,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一种心理资源,可以为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的消极影响起到间接作用。当前,我国对于歧
学位
众所周知,国家致力于发展学前教育是为了提高中国每位儿童的综合素质与性格发展,是一项系民生,系教育、系国情的重要举措。因此提供高效、优质、平价的学前教育是政府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方位,“幼有所育”的提出,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任务,同时也是目前国际与国内需共同研究的严肃课题。本文以南昌县为例,对该研究案例所属区域其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进行剖析,建立在当地该研究体系其公共服务实践现状与所存在
学位
<正>家校社合作是“学校、家庭和社区伙伴关系”这一问题域的简称。然而,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之间并不必然形成伙伴关系。在我国,与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互动频率、质量相比,社区参与不足的现象的确普遍存在,尤其表现在机构(组织)层面的家校社合作行动中。
期刊
当代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基础条件。想要全面认识今天的中国治理文明,对国家治理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进行创新,我们必须要有世界思维和历史思维。其中,立足中华文明的乡村传统治理是关键,特别是明清时期以来在中国治理上形成的独特经验和智慧,对当今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意义深远。本文旨在希望通过对传统“德法互嵌”逻辑下的乡村治理模式创新的挖掘,解释传统“德法互嵌”逻辑与
学位
乡村聚落是人们生活的稳定空间,是由人们经过选择占据特定的区域、以特有的生活方式创建出来的。随着乡村发展新阶段的到来,聚落面临着大改革,其数量、密度、空间分布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乡村聚落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乡村聚落选址适宜性评价结果,有利于促进乡村的自然环境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本文以黑水县整个县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Arc GIS技术对研究区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结合实地调研具
学位
在全面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专业化,社会大局从“由乱到稳”向“由稳到治”迈进的大背景下,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社会治理主题下的保卫国家安全、深化民族团结、杜绝恐怖犯罪等重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系统梳理了“民族地区反恐”的研究态势与热点领域,提出优化我国民族地区反恐研究的实践路径。要立足于“国际风云变幻”和“我国民族地区形势发展”这“两个背景”准确反恐对策定位,围绕“人民至上”拓宽
期刊
东北抗联纪实文学对东北抗日联军苦战的伟大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真实书写,全面详尽地描绘了东北抗联将士在冰天雪地、深山密林之间进行长达十四年的顽强抗争的历史图景,以纪实书写的方式再现了那段几经磨难、历尽挫折仍不灭希望的东北抗联战斗史实。东北抗联纪实文学具备深厚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价值,然而学界对于它的研究仍有待深化,缺少系统的文本梳理和深入的理论研究,这无疑是较明显的缺憾。本文从东北抗联纪实文学的
学位
目的: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也是研究学者们探索较多的领域之一。但贫困儿童在青少年早期的外化问题行为发展轨迹、转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没有被很好的厘清。本研究旨在(1)考察贫困儿童青少年早期外化问题行为的发展轨迹及家庭功能、父母婚姻质量等家庭因素对发展轨迹的影响;(2)考察贫困儿童青少年早期外化问题行为的发展轨迹在个体上的转变规律及家庭功能、父母婚姻质量等家庭因素对转
学位
揭示碳金融支持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规律,对于低碳经济背景下促进创新型企业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视角,分别从理论、现实与实践层面,对碳金融支持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和现实阻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融资难、融资渠道窄、资金缺口大和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是当前影响我国碳金融支持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阻碍,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积极采取放宽碳信贷融资标准,提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