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境中灰飞虱种群的消长动态及灰飞虱的寄主适合性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飞虱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近年来在江淮稻区大发生,导致了水稻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为探明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及其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情况,系统调查了田间不同生境中灰飞虱种群动态,研究了不同寄植物对灰飞虱的适合度及解毒酶和靶标酶在灰飞虱寄主适应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大田不同生境中灰飞虱的调查,明确了浙江富阳市灰飞虱的年发生世代及消长动态。灰飞虱在浙江富阳田间1年发生6代。小麦和杂草为主要越冬寄主植物。越冬代若虫于2月下旬~4月中上旬羽化。第1代若虫于4月中旬~5月上旬孵化,主要为害小麦。第2代若虫发生于5月下旬~6月下旬,主要分布于早稻、中稻上,由小麦及杂草上迁移而来,于6月中旬出现虫量高峰。第3代发生于在7月初至8月上旬,主要见于中稻、直播晚稻及生长茂盛的禾本科杂草地(如闲置稻田稗草)。第4代发生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主要在晚稻及闲置稻田稗草等生境,田边杂草上数量很少。第5代发生于9月上旬,主要分布于中稻、晚稻、闲置田和田边杂草地。第3、4、5代峰期分别在7月中旬、8月上旬,9月中旬。第5代成虫除杂草地上的仍可能留在原地之外,稻田中多数成虫转移到周边的麦地或杂草上,继续繁殖第6代(越冬代)。全年灰飞虱成虫有3次迁移过程。2006~2007年,富阳麦田虫量在14.9~22.7头/10m~2,稻田虫量在6.6~55头/10m~2。可见,麦田及稻田灰飞虱发生量比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地区少。2.通过室内笼罩饲养方法观察了水稻、玉米、高粱、稗草等57种供试植物上灰飞虱的生长发育繁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供试植物上灰飞虱羽化率、若虫历期、初羽化成虫重量、成虫寿命、产卵量等参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种群趋势指数分析,发现57种供试植物中,适宜灰飞虱生存的寄主植物有稗草等5种供试植物,其上灰飞虱羽化率介于59.4% -86.9%,种群趋势指数在27.8以上;较适宜灰飞虱生存的寄主植物有黑麦草等9种供试植物,灰飞虱羽化率在27.0% -64.5%之间,种群趋势指数多在10以上;较不适宜灰飞虱生存的寄主植物有牛筋草等5种供试植物,羽化率介于13.0% -35.6%,种群趋势指数在1-10之间;不适宜灰飞虱生存的植物有无芒雀麦等13种植物,羽化率在10%以下,种群趋势指数在1以下;玉米等25种植物上灰飞虱若虫则不能羽化为成虫。其中黑麦草、棒头草、菵草、白顶早熟禾、野燕麦、荠菜等为新证实寄主植物。3.以褐飞虱为对照,测定了灰飞虱在经历水稻与稗草转换后,体内解毒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靶标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以明确解毒酶和靶标酶在灰飞虱寄主适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两种飞虱取食稗草后,体内的解毒酶比活力存在着显著差异。取食稗草后,灰飞虱体内的α-羧酸酯酶比活力显著高于褐飞虱的;与褐飞虱相比,有更多灰飞虱个体的酶比活力分布于高酶比活力区域。取食稗草后,灰飞虱雄虫体内β-羧酸酯酶比活力及雌虫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显著高于褐飞虱的;但两种飞虱的β-羧酸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频率分布存在较广范围的重叠区域。取食稗草后,两种飞虱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无显著差异。因此,灰飞虱体内的解毒酶尤其是α-羧酸酯酶在其寄主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用户研究的认知范式和认知需求,将信息行为纳入一个基于情境的系统框架中进行考察,应用跨理论模型的阶段划分理论,结合信息行为相关理论及实际,分析相关研究变量,提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属鞘翅目瓢甲科,是我国华北农田生态系统中一种常见的天敌昆虫。前期调查发现,田间异色瓢虫成虫对花期龙爪槐具有明显的趋好性。本文对异
文章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图书馆学报》、《物理学报》以及《中华医学杂志》为数据源,运用引文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国内图书情报学、物理学及医学三大学科领域“睡美人”
文章以传播学为切入点,结合网络环境下科学文献传播模式,构建基于传播学视角的科学文献传播网络。在此基础上,以知识进化理论为视角,探讨科学文献传播网络演变分析,最终提出
文章对Altmetrics进行了系统的文献回顾与分析,发现Altmetrics的核心内容是补充计量指标,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征及应用领域;目前国际上相对成熟的Altmetrics工具有4种,各具特色
文章在对学术期刊产业链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文学术期刊市场走向无序的原因和具体表现,通过研判其未来发展演化趋势,提出应加快独家授权、建立期刊品牌与独立发行平台
长期大量施用氮肥是导致害虫猖獗为害的直接原因之一,如何控制施N量,提高作物氮利用率及减少植食性昆虫的危害,是当前植物营养与害虫关系研究的热点问题。鉴于目前N滥用、浪费等引起众多的负面影响,本文探讨了茶园最佳施N量对产量、品质和生理指标及主要刺吸式害虫—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生态适应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施N量对茶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武夷岩茶产量及品质为考察指
文章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微服务”为例,通过分析微服务的特性和实践,阐述微服务的核心价值和对未来多媒体空间服务发展的思考。 Taking the “Microservices” of the li
文章紧扣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概念,追溯国外研究脉络,回顾国内研究现状,梳理其概念所含的知识单元,探究各个知识单元的组合关系,厘清其内涵外延的内容,为研究其基础理论奠定基
本论文报道了贵州省凯里市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茎的化学成分研究。利用多种分离手段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波谱解析技术(IR,~1H-NMR,~(13)C-NMR,MS)分析、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从此种植物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0个化合物。对贵州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其乙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