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协同发音(coarticulation)是二十世纪60年代后逐渐发现的不同于传统语音学的新现象,指在语流中,音段并非是静止的、分离的声音,音段会对相邻的音段产生影响。自此之后,协同发音就成为了语音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协同发音研究现状的梳理,发现国外的协同发音研究各种理论各种模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国内的协同发音研究起步较晚,在近20-30年间才逐步发展,普通话音节中协同发音研究远少于音节间协同发音,且研究零散,缺乏系统性,使用参数较为原始,对音节中协同发音现象的揭示不够深入。因此本研究通过各种声学分析,从VV、VVV结构分析复元音中的协同发音、从CV结构分析音节中辅音与元音的协同发音、从NV、VC、NVC结构分析音节中鼻音的协同发音,对普通话音节中的协同发音进行了系统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VV、VVV复元音中协同发音的特征:(1)二合元音中V1向V2过渡时存在两种过渡类型:显性过渡/ai、ia、ua/和隐性过渡/ei、ie、ye/、/au、ou、uo/VV共振峰过渡的拟合斜率一方面取决于V1、V2各自所处的下颌、舌的位置;另一方面取决于V1向V2过渡时的运动特征:下颌的运动方向及唇的圆展与否,及其对舌产生的连带影响。(2)本研究以F1的最大值为临界点,将V1V2V3分解成vvvf和vvvb(即V1V2和V2V3),分解后的vvvf和vvvb均为隐性过渡,显性过渡在VVV中不复存在,这是VVV能够快速灵活转换的内在趋势和必然要求。vvvf和vvvb(即V1V2和V2V3)的共振峰拟合斜率与VV有显著区别,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kF1统一变小,kF2统一变大,这与V1V2V3的下颌运动总是先高位-低位-高位,舌的运动中V1与V3的运动方向相反有关。CV音节中辅音与元音的协同发音特征:(1)/k/、/x/音轨斜率大于1,受后接元音影响程度非常大;/p/、/f/音轨斜率大于0.8,受后接元音影响程度较大;/t/、/l/、/t(?)/音轨斜率大于0.5,受到后接元音一定程度的影响;/t(?)/、/(?)/、/(?)/的音轨斜率小于0.5大于0.4,具有较强的抗协同发音能力;/ts/、/s/的音轨斜率小于0.4,抗协同发音能很强。(2)无论是塞音、擦音、塞擦音,不同发音部位辅音的音轨斜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塞音的音轨斜率显著大于擦音,塞擦音的音轨斜率显著大于擦音,边音的音轨斜率显著小于塞音。(3)Coarticulation系数包含辅音与元音的Coarticulation系数,辅音Coarticulation系数与音轨斜率呈中高度相关,证明Coarticulation系数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参数,能很好反映辅音与元音之间的相互影响。(4)元音的Coarticulation系数=SD(F2onset)/SD (F2target),从大到小为/u/>/a/>/e/>/i/,/u/受前接辅音的影响向程度最大,/a/受前接辅音的影响程度较大;/e/受前接辅音的影响程度其次;/i/几乎不受前接辅音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抗协同发音能力。VC、NV、NVC音节中鼻音的协同发音特征:(1)鼻声母/n-/对后接/-v/的鼻化程度大于/m-/。(2)鼻韵尾/-n/对前接/v-/的鼻化程度大于/-8/。(3)对高位元音/i/,鼻辅音/n-/的顺向同化作用强于鼻辅音/-n/的逆向同化;对中低位元音的/a、。/,鼻辅音/n-/的顺向同化作用与鼻辅音/-n/的逆向同化作用相当。(4)鼻声母和鼻韵尾组合,中低位元音/a、e/的鼻化程度分别大于NV、VC结构,但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高位元音/i/,鼻化程度仅大于VC结构,与NV结构相仿,主要与不同音节结构下舌位高低发生变化有关。(5)非鼻音状态,元音鼻流量大小的同时取决于舌位高低和舌位前后。(6)鼻音状态下,元音鼻化程度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舌位的高低,其次取决于舌位的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