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理解中的相似性认知探微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blueb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相似性,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采用相似性的概念因为相似性意义范围比象似性宽泛,不仅包括句法领域,还包括自然世界、图画世界和思维领域中的相似性表现。而关于相似性对意义影响的研究,从简单对应意义上的相似性研究,到概念相似性的研究是很大的进步。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6,159)指出,象似性是指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是指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即语言结构直接映射经验结构。认知语言学将象似性分为:一是拟象象似性,指句法结构映照到认知结构的现象,即当一语言表达式(顺序、长短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与所表达的概念内容、经验有一致性时,我们就说这一表达式具有相似性质。二是隐喻象似性,指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王寅(《论语言符号的相似性》,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指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2)指出,相似性就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相似性有物理的相似性和心理的相似性之分,相似性还有程度的不同。物理的相似性可以是形状上、外表上或是功能上的一种相似,心理相似性是指由于文化、传说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从这里可以看出,相似性范围涵盖了整个世界,不管是自然世界、语言还是思维领域中某些事物或是现象之间相似的地方。 本文从认知相似性的视角对语义理解进行探索,首先解释认知因素对相似性的影响,然后从相似性的角度,以实例为基础,分别分析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理解的影响,并且单独分析隐喻中相似性地理解,旨在考查相似性对语义理解的影响,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理解的同构性。 第一章讨论影响认知的因素:认知对象,事物的多面性造成人认知的多面性,正是这种事物的多面性导致了人们认知上的可能差异;认知主体,人们的认知基于客观世界,但是人在认知客观世界的同时,又渗透着主观因素,这就给认知表现出差异性提供了可能,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就会有一定的差异;认知环境,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认识主体的认知环境可能相同,也可能因其年龄、信仰、知识结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这样必然会影响到认知主体对于事物的认识。认知的发展,随着人们实践的扩展,人们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新事物不断出现,因此人们会利用已知的知识去指不同的事物或者是进一步添加新的意义,使意义进一步扩大。 第二章讨论相似性在图像认知中的功能分析。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图片符号系统或者是单调的线性图示,或者是复杂的模拟图示并且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它直接刺激人类的视觉系统,引起人类大脑通过理解迅速创造出能够有效解释的经验,其认知基础便是实际事物和大脑中经验之间的相似性。本文以交通标志符号为例进行分析。 第三章讨论相似性在语言认知中的功能分析。语音相似指的是发音与其所指之间存在着很多自然的相似关系,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语音层面上。词汇中,词义层面一词多义的形成是围绕中心意思以相似性为基础的。句法层面主要是拟象相似性,指句法结构映照到认知结构的现象,即当一语言表达式(顺序、长短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与所表达的概念内容、经验有一致性时,我们就说这一表达式具有相似性质。语篇相似性主要体现在文体类别的相似性,以篇章结构映射现实事物或是心理的结构。 第四章讨论隐喻概念整合中的相似性。本部分主要分析在“A是B”的语言概念形式和复杂图片符号中概念整合理论的运作模式。语言中两种概念的整合是以相似性为基础进行整合,而复杂图片符号也可以转化为“A是B"的语言概念形式进行整合,最后获得意义。 我们可以看出相似性是语义理解的基础并且是普遍存在的。认知因素既可以影响又可以调节作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语义理解。语言和标志符号是同构的。应用到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在记忆的时候要注意联想记忆。
其他文献
《佛国记》是东晋沙门法显西行寻求佛教典籍归来所撰写的一部纪实性游记。作为研究佛教史、中南亚史、中外关系史以及历史地理学的必不可少的著作,其影响已超出了中国,成为世界
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翻译变得日益重要,但目前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仍存在许多问题。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发展起来的学科,其理论可以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