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癌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达679100例,是世界第五大常见癌症,在肿瘤相关致死性疾病中位居第三。在日本,通过胃镜对胃癌进行早期筛查效果良好,在确诊的胃癌患者中多数属于早期胃癌,预后往往较好。但在我国,胃癌发病率高,且发现时多数患者属局部晚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预后往往较差,很难实现R0切除。因此,寻找一种简单、易得、经济的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的肿瘤生物学检测指标显得异常必要和迫切。目的:外周血NLR、PLR及LMR是反应全身炎症及免疫状态的重要生物学指标,本研究通过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与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影响胃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0S)及无病生存期(DFS)的临床病理因素,探索外周血炎性指标NLR、PLR及LMR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确诊为胃癌且接受根治性胃癌切除术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共计216例,其中男性156例,占比72.2%,女性60例,占比27.8%。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描述均采用频数及百分比进行描述。NLR、PLR及LMR临界值的确定采用ROC曲线分析法,以约登指数最大的界值进行分组。NLR、PLR、LMR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不符合X2检验条件的,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变量进入方程的概率均设置为0.05,剔除的概率设置为0.10。预后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分化程度、肿瘤最大直径、有无脉管浸润、有无癌结节、CEA、阳性淋巴结比例、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阳性淋巴结数目(N分期)、TNM分期、Borrmann分型、淋巴细胞值、血小板值、中性粒细胞值、单核细胞值、CA199、NLR、PLR、LMR、术后是否化疗)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进行统计学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COX回归,变量进入方程的概率均设置为0.05,剔除的概率设置为0.10。检验水准α设置为0.05,当P小于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216例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性切除(R0切除)患者的完整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外周血NLR、PLR、LMR值与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状态构建ROC曲线,分别选取约登指数最高的临界值作为NLR、PLR、LMR的分组标准。将NLR、PLR、LMR各分为高、低两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患者间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浸润深度(T)、TNM分期、早或进展期胃癌、血小板值、单核细胞值所对应的N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不同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早或进展期胃癌、血小板值所对应的P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不同年龄、肿瘤最大直径、有无癌结节、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淋巴细胞值、血小板值、单核细胞值所对应的L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回归分别对术前NLR、PLR、LMR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Borrmann分型、血小板值、单核细胞值是独立影响NLR的因素;血小板值是独立影响PLR的因素;年龄,有无癌结节,单核细胞值是独立影响LMR的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高NLR(>1.745)、PLR(>102.5),及低LMR(≤3.290)是影响胃癌预后的不良影响因素;反之,高 LMR(>3.290),低 NLR(≤1.745)、PLR(≤102.5)是改善预后的积极影响因素。NLR、PLR及LMR可以用来评价胃癌患者的预后,但三者皆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联合CEA、CA199与NLR、PLR及LMR两两分组,重新纳入生存分析,结果发现NLR+CA199并联阳性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标志物联合外周血炎性指标或许可以更好的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结论:1.术前NLR、PLR及LMR可以用于评价胃癌患者的预后,但三者皆不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阳性淋巴结比例及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NLR+CA199并联阳性为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评估胃癌患者预后时,将外周血炎性指标与肿瘤标志物联合,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