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式”(schema)这一概念很早就出现在哲学和心理学中。随着认知学的发展,图式理论也被运用于解释与认知存在紧密联系的语言习得过程,尤其是阅读理解过程,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阅读理论——图式阅读理论。 图式理论为阅读研究及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语言教学研究者逐步认识到为了提高阅读质量,读者必须具备与阅读材料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将其运用于阅读过程之中。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美国认知学家奥斯贝尔(Ausubel)在6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阅读前导(Advance Organizer)这一概念,建议在阅读之前,以书面文字形式向读者提供所需的背景知识。他本人用实验方式证实了阅读前导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后来的研究者在奥斯贝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阅读前导通常所起的两个主要作用,将其分为两大类:补缺前导(the provider)和激活前导(the activator)。前者是在读者完全缺乏某方面的背景知识时提供所需的图式;后者则是当读者已具备所需图式却因材料中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不足或不清而无法运用该图式时,起激活所需图的作用。 本文尝试通过实验,研究这两种阅读前导在中国学生阅读英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考察背景知识和语言水平对阅读的交互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阅读前导都对受试学生的理解起明显的促进作用;两者之中,激活前导的作用更为显著。实验结果还表明背景知识比语言水平对阅读效果影响更大,且两者之间无交互作用。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了图式的起源、定义、特点及其应用。第二章在与传统厨读理论对照的基础上,介绍了图式阅读理论的性质和作用。第三章转入本文的研究对象——一阅读葩导。对这一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全面的沦渐 全文的核心在第四章,这一章详细描述了实验的设计、方法和过程,并进行了数据分板和讨论。在最后一章中,作者从阅读教学中读者、材料和教师这三个环节入手.结合实验结果,讨论了阅读前导及图式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并以该实验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揩出了不足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