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火作为大兴安岭地区最主要的自然干扰之一,林火的发生深刻影响着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林火干扰改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轨迹,是重塑森林生态景观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林火烈度作为评价林火大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的演替和恢复。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标志着人类对于森林的干扰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但是这种干扰产生的后果目前还不得而知。同时伴随着近几十年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也使得森林生态系统越发的脆弱和敏感,人类的干扰(天保工程)与气候的变化对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在林火烈度的改变。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火险区域划分、过火区域制图、火后植被监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的作用,本研究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卫星获取到的大兴安岭地区1988-2009年landsat5 TM数据,结合大兴安岭地区防火办公室获取的1988-2009年地面火烧信息,绘制大兴安岭地区1988-2009火烧时空格局分布图,并提取火烧数据的NBR指数及dNBR指数,根据最适宜大兴安岭地区dNBR取值范围(0.265-0.665)确定该地区林火烈度,将林火烈度数据与大兴安岭的地区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1、1988-2009年期间,大兴安岭地区林火发生次数和过火面积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在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之前,大兴安岭地区火灾以低烈度火为主,1998年之后低烈度火占比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1998年之前高烈度火不占据主导地位,1998年之后高烈度火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并占据主导地位(P<0.01)。2、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天保工程实施之前大兴安岭地区林火分布较为分散无明显规律,天保工程实施后,中、南部地区火灾发生次数和过火面积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3、将气象数据与林火烈度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月均最高气温与高烈度火占比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低烈度火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月平均风速与高烈度火呈现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低烈度火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05),月均降水量与林火烈度无显著相关关系。天保工程的实施是该地区1988-2009年林火烈度发生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