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1996年发表的ACC/AHA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中首次使用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这一术语,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最多发的一组临床危急症候群,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急性心肌梗死(AMI),AMI又分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统称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近年来,冠心病危险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在众多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已被证实是对冠心病发病有着重要和独立影响的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研究显示血压相关指标如脉压(PP)、脉压指数(PPI)、搏动指数(PI)等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血压相关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本研究旨在调查辽宁省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高血压流行特点及血压相关指标如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以及脉压指数、搏动指数等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及预后中的意义,为临床医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实验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在辽宁省范围内10城市的14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入选2006年3月-2007年1月间发病并入院的非ST段抬高性的ACS患者900例,其中男性患者544名,年龄在27~86岁,平均年龄64.7±11.0岁,女性患者356名,年龄在31~83岁,平均年龄65.2±10.5岁。分组:(1)高血压组: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测肱动脉血压高者。(2)非高血压组:无高血压病史且入院时肱动脉压正常者。二、方法1、记录患者入院时情况入选患者的治疗不做任何干预,以填表方式记录患者情况,包括既往病史、既往治疗情况、第1次入院临床特征、住院治疗情况。2、随访患者出院后情况随访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情况,主要治疗、特殊干预治疗措施以及确定发生的心血管事件。3、数据统计学处理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和SASV8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析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果(一)随访6个月后比较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NSTEACS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高血压组患者再发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新发心衰、因心脏病再入院等事件高于非高血压组患者,两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二)经筛选后,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脉压指数、搏动指数、年龄、性别和TnI>正常值等9个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中,得出如下结果:1、高血压是NSTEACS的独立危险因素。2、收缩压是NSTEACS患者再发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新发心衰、因心脏病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3、脉压是NSTEACS患者再发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4、脉压指数是NSTEACS患者新发心肌梗死、新发心衰、因心脏病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5、搏动指数是NSTEACS患者再发心绞痛、新发心衰和再次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讨论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较为严重的后果之一,NGTEACG的发病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高血压是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且血压水平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性,高血压并发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约为没有高血压者的3倍。其机制为长期的血压升高,使动脉血管内膜损伤、增厚,其次血压增高、动脉分支的特定角度和走向等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产生湍流,在剪切应力以及血管活性物质和血管紧张素等的长期反复作用下,内膜损伤加重,并且发生功能变化,有利于脂质的沉积和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从而形成了粥样硬化,导致或加重冠心病。另一方面,血压变异性越大,机体压力反射反应下降越明显,从而引起靶器官损害。血压若急骤升高可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短暂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上升。本实验中的900例NSTEACS患者,经过6个月的随访后分析显示:高血压及其相关指标是NSTEAC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该充分重视患者的血压相关指标,以便对患者进行远期预测并尽早加以干预,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并减轻患者个人及整个社会的负担。结论高血压及其相关指标如收缩压、脉压、脉压指数、搏动指数等均是NSTEACS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