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自我实现之路——解析桑塔格小说《在美国》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aini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珊·桑塔格(1933-2004)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当代美国女批评家、文艺理论家。她一生学术兴趣广泛,涉及到文学、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无论在文艺评论还是在小说创作上,桑塔格都显现出其个性化及自我意识的锋芒,这使她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方面摘取了一个又一个桂冠。桑塔格与西蒙·德·波伏瓦(1908-1986)、汉娜·阿伦特(1906-1975)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  桑塔格的最后一部小说《在美国》发表于1999年,并于2000年荣获国家图书奖。此历史小说是基于1876年波兰演员海伦娜·玛德耶夫斯卡(本小说中化名为玛琳娜)远赴重洋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而后来崛起成为美国戏剧明星的故事之上。这部小说是一次令人振奋的历史之旅,充满了炫人耳目的历史细节和无尽的历史想象。桑塔格用紧凑优雅的语言,富有创新的对话,激情的独白以及个人日记引领读者探索玛琳娜这一颇有声望的波兰演员的生命之旅。  本论文关注的是桑塔格本人及小说《在美国》的主人公玛琳娜之间的关联性。借助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理论,本论文旨在探索桑塔格的人生观和自我观。  除引言和结论部分,本论文分为三个章节。  论文的引言部分介绍了文学家苏珊·桑塔格及其小说《在美国》,国内外对桑氏及其作品的研究,本论文的理论支撑以及研究目的。  第一章节探索了桑氏的生活理念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无论是在生活经历还是在文学创作方面,桑塔格都努力寻求理想的自我,不带任何偏见地拥抱现实和真理,挑战社会传统,是一个自我实现个人的典型代表。  第二章节专注于小说《在美国》中的主要人物的自我实现之旅。本论文作者旨在揭示主人翁玛琳娜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和其自我实现之路的三个阶段:波兰,乌托邦社区和美国舞台。  第三章节试图揭示作者和主人公之间的联系,即无论是桑塔格还是玛琳娜都被赋予了一种精神—将艺术作为自我实现的途径,通过终生不懈的努力来追求完美。玛琳娜的生平与桑塔格对自我实现的追寻交相呼应。  本论文最后一部分是对桑塔格生平和小说《在美国》中自我实现主题的总结。桑塔格的一生都在试图通过文学创作的途径实现理想的自我。她那无与伦比的天才和为艺术的献身精神为其读者树立了一个自我实现个人的典型形象。
其他文献
美国女剧作家丽莲·海尔曼在其五部戏剧《儿童时代》、《小狐狸》、《丛林深处》、《守望莱茵河》和《秋园》中描绘了祖母、母亲、女儿三代女性人物在父权社会中的生活境况,
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语际语语用学(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语际语语言中的语用现象和特征以及这些现象和特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关联理论与词典翻译相结合,在关联理论指导下,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四本汉英词典--《汉英词典》(修订版)、《现代汉英词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和《新世纪汉英大词典
时间是麦克尤恩小说的复现主题。在《时间中的孩子》中,麦克尤恩将时间提到了影响生命历程以及最终归宿的重要位置。本文运用亨利·柏格森的绵延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着重探讨《时
翻译是最为历史悠久的学科之一。而翻译技术,特别是电脑辅助翻译技术却才刚初露端倪,方兴未艾。从头算来也不过25年的历史。然而,它的发展却是日行千里,突飞猛进。就在这短短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