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起,其相关性与可靠性就广受社会争议。尤其是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险些使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退出历史舞台。幸亏大量学者们对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检验研究后证明公允价值能够提供更加可靠的财务信息,公允价值计量只是用术语将社会经济运行的情况反应出来。一旦将相关性很高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取消,必然会掩盖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和经营失败的真实原因,对经济发展只会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随着学者们的论证与实践经验,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逐渐被会计学界与金融学界所肯定。2017年3月31日,财政部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同年5月2日,修订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我国资本市场较西方来说,起步较晚,市场规范也不尽完善,许多资产还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估值技术比较落后,市场的参与程度也较低,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产生的市场反应可能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本文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列报位置的差异,考察非金融类企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所引起的市场反应。从市场反应的角度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紧随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为我国更好的应用金融工具提供经验性证据。本文通过搜集公允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公允价值经济后果研究的文献、公允价值市场列报反应的研究的文献,得出本文的研究方向: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不同列报方式会引起市场怎样的反应,从市场反应角度研究准则的实际应用情况。通过有效市场假说、功能锁定假说、顺周期效应理论的支持,提出本文的假设,运用事件研究法对2007年至201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非金融类行业A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在引入综合收益观之后,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在报表中不同的列报位置会引起市场不同的反应。公允价值变动呈报在利润表中时,会引起股市的过度反应。当公允价值变动呈报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时,股票市场反应不足。当公允价值变动同时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进行呈报时,股票市场对其反应充分。根据本文的结论提出了本文的建议,企业在对外公布信息时应当全面披露信息,使信息公开透明化;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避免功能锁定行为的存在;投资者应当从综合收益的角度关注企业的经营活动,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