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联合载PFH/TPZ纳米粒协同HIFU靶向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q12262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作为非侵入性治疗实体肿瘤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然而当肿瘤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时,一次消融后可能存在残余癌组织导致肿瘤复发。HIFU协同化疗可提高治疗效果,但现有协同治疗方式缺乏靶向性,导致肿瘤部位药物浓度低,削弱治疗效果,再加上传统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大、存在乏氧抵抗性,因此HIFU协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B.bifidum)可靶向肿瘤乏氧区,作为靶向载体已应用于基因治疗。乏氧激活药物利用肿瘤乏氧环境发挥抗肿瘤效果,同时避免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因此,基于肿瘤存在乏氧区,结合双歧杆菌和乏氧激活药物再协同HIFU靶向治疗乳腺癌,有望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目的探究双歧杆菌联合载PFH/TPZ的阳离子脂质体(PFH and TPZ co-loaded cationic liposomes,PT-CLs)协同HIFU靶向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HIFU协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PT-CLs纳米粒与双歧杆菌的体外连接:利用薄膜水化-超声震荡法制备PT-CLs纳米粒,检测纳米粒粒径、电位、包封率、载药率等基本表征,培养双歧杆菌,通过静电吸附法连接双歧杆菌和纳米粒,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连接效果。2.双歧杆菌与PT-CLs纳米粒体内靶向性及对肿瘤乏氧状态的影响:建立4T1荷瘤鼠模型5只,连续3 d经尾静脉注射双歧杆菌,7 d后处死荷瘤鼠,剥离主要器官和肿瘤,组织匀浆法验证双歧杆菌肿瘤靶向性;设置B.bifidum+PT-CLs纳米粒组,PT-CLs纳米粒组,每组3只荷瘤鼠,活体荧光成像仪观察PT-CLs纳米粒在两组荷瘤鼠体内分布情况以评价纳米粒肿瘤靶向性;设置PBS组,B.bifidum组,两组分别经尾静脉连续3 d注射PBS和B.bifidum,7 d后进行CD31免疫荧光和缺氧免疫荧光检测以探讨双歧杆菌对肿瘤血管及乏氧状态的影响。3.PT-CLs纳米粒体外增效HIFU及杀伤肿瘤细胞效果:设置生理盐水组,空白脂质体组,T-CLs纳米粒组,PT-CLs纳米粒组(n=3),各组协同HIFU消融牛肝组织,计算凝固性坏死体积以及EEF值评估增效HIFU的能力,采集HIFU辐照纳米粒后的超声图以评价各组成像效果;设置空白组,对照组,常氧+纳米粒+HIFU组,乏氧+纳米粒+HIFU组,通过MTT检测,凋亡实验,CAM-PI荧光双染等探讨各组对4T1乳腺癌细胞杀伤效果。4.双歧杆菌联合PT-CLs纳米粒协同HIFU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有效性:建立4T1荷瘤鼠模型,分为生理盐水组,PT-CLs组,B.bifidum组,B.bifidum+PT-CLs组,HIFU辐照后计算各组肿瘤凝固性坏死体积以及EEF值以评价体内增效HIFU效果;另外设置对照组,PBS+HIFU组,PT-CLs+HIFU组,P-CLs+HIFU+B.bifidum组,PT-CLs+B.bifidum+HIFU组,每组5只荷瘤鼠,通过记录各组协同治疗后14天内肿瘤体积变化以及肿瘤HE、TUNEL、PCNA病理切片综合考察治疗的有效性;(2)安全性:剥离各组主要器官进行HE染色;采集对照组及经尾静脉注射PT-CLs纳米粒后第3 d,7 d,14 d的BALB/C鼠血样(n=3)进行血生化、血常规检测。结果1.PT-CLs纳米粒与双歧杆菌体外连接效果: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双歧杆菌表面吸附大量PT-CLs纳米粒,流式细胞术测得二者体外连接率为(99.2±0.3)%,表明成功连接,其中PT-CLs纳米粒形态规则、大小均一,粒径约为244.8 nm,电位+55.8 m V,成功包载PFH和TPZ,TPZ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43.40%、3.97%。2.双歧杆菌与PT-CLs纳米粒体内靶向性以及对肿瘤乏氧环境的影响:组织匀浆验证双歧杆菌主要定植于肿瘤,其余器官组织无明显菌落生长;活体荧光成像结果表明,B.bifidum+PT-CLs组的纳米粒具有良好肿瘤靶向性,与对照组相比肿瘤部位荧光信号值更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1免疫荧光及缺氧探针试剂盒检测发现注射双歧杆菌后肿瘤组织血管密度为(1.3±0.42)%,缺氧面积为(76.45±9.79)%,对照组血管密度为(2.98±0.39)%,缺氧面积为(19.91±11.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双歧杆菌可抑制血管生长,提升乏氧水平。3.PT-CLs纳米粒体外增效HIFU及杀伤肿瘤细胞效果:与其余各组比较,PT-CLs纳米粒协同HIFU消融牛肝组织后,凝固性坏死体积最大,具有最好增效HIFU和超声成像效果;MTT、凋亡实验、CAM-PI荧光双染结果表明乏氧+纳米粒+HIFU组具备较好抗肿瘤活性,与常氧+纳米粒+HIFU组相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双歧杆菌联合PT-CLs纳米粒协同HIFU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1)有效性:HIFU辐照后,B.bifidum+PT-CLs组肿瘤凝固性坏死体积为(88.76±13.7)mm~3,消融效果最明显,具有良好体内增效HIFU及超声成像效果;单纯HIFU治疗后2周肿瘤体积增长为治疗前的5倍,而PT-CLs+B.bifidum+HIFU组协同治疗后肿瘤体积无明显增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切片结果显示,PT-CLs+B.bifidum+HIFU组肿瘤增殖不明显,具有较好肿瘤抑制效果;(2)安全性:治疗后各组主要器官病理切片都无异常,注射PT-CLs纳米粒后各组血生化、血常规检测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联合PT-CLs纳米粒可靶向肿瘤,再协同HIFU治疗乳腺癌,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R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据第三位与第四位;按照其发病部位可以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两种类别,但由于二者有较多共同的病理生理特征,因此临床上通常将其统称为结直肠癌并进行研究。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升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年人CRC具有症状相对隐匿、缺乏特异性、恶性程度高、浸润转移较早等临床特点,结
第一部分乳腺癌细胞膜仿生纳米分子探针的制备、表征及基本性能检测目的制备一种乳腺癌细胞膜包覆的载血卟啉单甲醚/超顺磁性氧化铁的仿生纳米分子探针(CHINPs),检测其表征、光热性能及活性氧产生性能。方法1.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通过化学裂解及反复冻融法提取乳腺癌4T1细胞膜,然后以双乳化法联合挤压法制备癌细胞膜(Cancer cell membrane,CCM)包被的载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水平、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血液学标志物等对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头CTA评估MCA狭窄程度及脑侧支循环水平,根据NASCET法将MCA狭窄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四个等级,根据Tan评分系统将侧支循环分为0、1、2、3共四级
目的:观察循经透刺法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才开始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循经透刺法治疗,共3个疗程(6天/疗程)。把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面部残疾指数量表(包含FD
目的:通过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火针联合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肝经郁热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该治疗方案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针灸科及皮肤科就诊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每次300mg,一日2次;口服维生素B1片,每次10mg,一
目的:观察真武汤合五苓散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8、T NF-α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2例AECOPD急性期阳虚水泛证的完整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真武汤合五苓散治疗,连续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 MRC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运输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船舶的使用量大大增加,与此同时船舶柴油机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船舶尾气的主要成份有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黑烟(PM),NOx对人体健康不利同时危害环境,而SOx和黑烟等颗粒物的存在对催化剂的性能有更高的要求。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NOx消除方法[1]。分子筛因其具有高的比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脓毒症(sepsis)是宿主遭受感染时所产生的失控的、持久的炎症反应,从而出现免疫失调和多器官功能损害,病情危重,预后极差。目前普遍认为炎症反应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紊乱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巨噬细胞(macrophages,Mψ)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重要组成细胞,特别是在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中发挥主要作用。促炎介质刺激下巨噬细胞可分泌一系列炎症介质如一氧化氮(Nitric Oxi
目的了解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研究生专科化培养现状;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构建MNS研究生专科化培养模式,为护理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方法1.采用网络信息检索法,通过对我国专科护士培养方向调研,了解我国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情况;采用内容分析法,对MNS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了解我国MNS研究生专科化人才培养现状。2.基于MNS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