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中国的影响力、渗透力也在逐步提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利用我国29家商业银行2004-201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这对研究我国在引进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对正处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中国金融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明确下一步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三类投资者中的一种,战略投资者既可以是境内投资者也可以是境外投资者,但在中国,人们更多地是强调境外投资者。关于放宽外资银行进入限制、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影响,国外许多学者已经做了大量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论:第一种是放宽外资银行进入限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显著地提高本国银行业的运作效率,这种观点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第二种观点是放宽外资银行进入限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并不能显著提高甚至会降低本国银行业的运作效率,或者其对本国银行业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虽然起步较晚,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国内学者仍然做了大量这方面的研究,同样出现前面所提到的不同结论。造成两种不同研究结论的可能原因有:1.大部分跨国研究忽视了各国制度因素的不同;2.选取的银行绩效衡量指标不同;3.不同研究中涉及的时间段不同。同时,国内研究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本文回顾了战略投资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根据入股步伐、入股比例以及入股规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6年到2000年、2001年到2004年、2005年至今。伴随战略投资者的发展,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方式经历了一个从绿地投资为主到持股中资银行为主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中资银行、中国政府和外资的共同选择。对中资银行来说,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有四点好处:第一,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第二,可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第三,可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水平;第四,可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对中国政府来说,引进战略投资者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能够带来世界上领先的管理和技术,改善信贷分析和分配,建立新的信用文化,推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而且通过采用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境外战略投资者可以积极地影响中国金融监管政策,改善中国的金融监管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加强外资银行与中国经济的联系,使它们更有动力和意愿维持中国的金融安全与稳定。对外资银行来说,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中国对其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一方面,入股中资银行能取得巨大收益,同时,这类投资几乎是没有风险的。因为中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有政府支持;另一方面,入股中资银行,可以利用中资银行已有的网点、业务领域、客户资源,从地域、业务、客户三个方面深入中国市场,实现全球战略布局的转移。在具体的影响机制中,境外战略投资者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引资银行:1.通过影响其公司治理,最终影响银行绩效;2.通过影响其经营管理,最终影响银行绩效。由于战略投资者属于机构投资者,所以本文从机构投资者这一更加宽泛的角度研究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关于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学术界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形成了有效监督假说、负面监督假说和无效监督假说三个观点。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战略投资者影响银行经营管理的研究主要以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研究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具有积极影响。在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部分,为了研究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其持股比例逐渐提高的过程中,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效应在某一水平处将发生方向性变化,即存在“阙值效应”这一研究假设。并且选择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经营风险三类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和持股比例的平方作为解释变量,同时引入宏观层面、行业层面、银行层面三类控制变量。结合模型以及数据特点,为解决内生性问题和动态行为问题,本文选择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对模型进行估计和计量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和银行以资产收益率(ROA)衡量的盈利能力之间呈现“U型”关系;2.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和银行经营的稳定性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3.除了净资产收益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GDP)、通货膨胀率(CPI)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市场集中度与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显著地负相关;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资产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对于包括盈利性在内的银行绩效影响并不显著;4.行业层面和银行层面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在中国都不能成立。文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在我国银行业全面放开,各家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大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一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评价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2.是否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可以选择的。在资本金充足、公司治理良好的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完全可以不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而对于希望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绩效的银行,在保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放宽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限制,鼓励他们提高持股比例,使其更有动力参与到中国银行业的改革;3.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对境外战略投资者有耐心;4.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5.考虑“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在引进优秀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同时,中资银行可以考虑与战略投资者交换股权或者交叉持股。过去由于中国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时间较短,样本数量偏少,这给数据收集和定量分析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所以现有关于战略投资者与银行绩效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上面,缺乏对我国引资银行经营状况的全面考察。同时,在已有的采用计量方法分析的文献中,大都没有考虑内生性问题,也未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者可能存在的动态行为问题,从而对文章的实证以及研究结论的可信性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2004-2010年我国29家已经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商业银行的数据,研究了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中资银行绩效影响这一问题。首先,在数据样本选取方面,本文选取的样本银行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中国银行业的现状。既有国有商业银行,也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无论从规模、布局、经营效益还是经营特点,这些银行都可以较好地代表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现状。因此在样本选取方面具有普遍性。其次,在研究方法选择上,本文将在充分地考虑内生性问题和引入境外投资者可能存在的动态行为的基础上,选择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这一能够较好处理动态面板数据的方法实证研究引入战略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在研究这一问题的方法上具有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