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电针及温针灸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探究和临床观察,探讨MMP-3在临床症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比较电针及温针灸治疗风寒湿痹型RA的临床疗效,分析温针灸及电针对患者血清MMP-3浓度改变的作用效能,为风寒湿痹型RA患者的治疗和疗效评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理论及临床研究,阐述温针灸及电针对风寒湿痹型RA患者的MMP-3作用效能。以查阅图书馆书籍、检索知网数据库等方式,整理相关资料完成相关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认识RA,深入探析其发病病因病机,同时将近年来RA的中西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临床研究则通过对入组患者随机的方法,设置电针组和温针组两组进行对照研究,其中电针组28例,温针组27例,均隔日治疗1次,一周3次,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指标(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ESR、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DSA-28评分、VAS评分、WHOQOL-BREF量表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①电针组与温针组的临床疗效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其中在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改善方面,温针灸组优于电针组(P<0.05),在VAS评分、关节压痛数、ESR、CRP、DSA-28评分改善方面,电针组优于温针灸组(P<0.05)。②两组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治疗后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改善方面,电针组优于温针组(P<0.05),而两组社会领域评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③60例入组患者血清MMP-3浓度均高于体检健康成人浓度(P<0.01)。④两组治疗后RA患者的血清MMP-3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并且电针灸组优于温针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⑤电针组总有效率92.9%,温针组88.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RA的疾病发展发生过程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存在密切的关系,血清MMP-3浓度的升高与滑膜炎症、软骨及骨破坏密切相关。②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血清MMP-3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说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浓度的增高是RA临床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③温针灸及电针均都能缓解RA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对风寒湿痹型RA作用的效能不一。其中,电针镇痛方面优于温针灸,温针灸消肿散寒方面优于电针,都具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MMP-3浓度(电针组优于温针灸组),说明临床疗效的取得与血清MMP-3浓度的减少密切相关。④温针灸及电针均能够作为治疗RA的临床常用方法,且合理配合使用,可取得显著疗效,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可向广大RA患者和临床医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