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他行为是个体自愿发出的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而不求个人回报的行为,它对个体和社会均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三方公正视角下的干预行为(利他补偿和利他惩罚)也属于利他行为。然而,当前第三方干预行为主要集中在惩罚,对补偿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综合两种干预方式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自我建构分为独立型自我和依存型自我,两者在认知风格和处理信息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并非绝对对立,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种文化或者同一个个体之中。有研究发现相较于独立型自我建构,依存型自我建构更加倾向于做出利他行为。但现阶段的研究很少考虑到自我建构的独特性,综合考察主导性自我建构和情境性自我建构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其内部心理机制。因此,本研究拟从第三方公正视角出发,探讨不同状态(特质性自我建构和情境性自我建构)下的自我建构类型对青少年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相关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道德情绪(包括愤怒和共情)在自我建构和青少年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而且社会比较方向调节该中介作用的前半段和中间段。
因此本文分别采用问卷法和行为实验法对大学生被试进行了研究,来探讨第三方公正视角下自我建构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其内部心理机制。
研究一为问卷法,对武汉市545名大学生的自我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记录了被试在情境实验范式中对不公平事件的情绪反应和干预方式。研究结果发现,在分配不公平的情境下,被试偏好通过补偿行为进行干预,进一步对金额进行分析,还发现无论是惩罚还是补偿,第三方宁愿牺牲自我利益,也要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公正。数据分析进一步发现第三方的特质性自我建构不仅能直接显著地预测利他行为(补偿和惩罚),而且能够通过道德情绪(愤怒和共情)的作用间接对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由研究一结果可知,道德情绪在特质性自我建构和利他行为中起中介作用。自我建构作为个体独特的自我变量,可通过某一具体情境进行启动或激活,而使得个体获得和主导性自我建构相类似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研究二的目的是想探讨情境性自我建构是否和特质性自我建构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有着相同的效应,并进一步探讨此种效应何时强何时弱。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法,共招募69名大学生参加实验。对被试的自我建构、社会比较方向进行了操纵,在不同的实验情境中要求被试对不公平分配事件进行情绪反应和干预记录。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情境性自我建构对利他行为的影响不同,同时也验证了道德情绪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进一步发现,不同的社会比较倾向会使得自我建构对利他行为及情绪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同时情绪在自我建构和利他行为的中介作用有显著差异。
最后对研究理论和实践价值进行了归纳阐述并对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进行了展望。
因此本文分别采用问卷法和行为实验法对大学生被试进行了研究,来探讨第三方公正视角下自我建构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其内部心理机制。
研究一为问卷法,对武汉市545名大学生的自我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记录了被试在情境实验范式中对不公平事件的情绪反应和干预方式。研究结果发现,在分配不公平的情境下,被试偏好通过补偿行为进行干预,进一步对金额进行分析,还发现无论是惩罚还是补偿,第三方宁愿牺牲自我利益,也要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公正。数据分析进一步发现第三方的特质性自我建构不仅能直接显著地预测利他行为(补偿和惩罚),而且能够通过道德情绪(愤怒和共情)的作用间接对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由研究一结果可知,道德情绪在特质性自我建构和利他行为中起中介作用。自我建构作为个体独特的自我变量,可通过某一具体情境进行启动或激活,而使得个体获得和主导性自我建构相类似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研究二的目的是想探讨情境性自我建构是否和特质性自我建构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有着相同的效应,并进一步探讨此种效应何时强何时弱。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法,共招募69名大学生参加实验。对被试的自我建构、社会比较方向进行了操纵,在不同的实验情境中要求被试对不公平分配事件进行情绪反应和干预记录。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情境性自我建构对利他行为的影响不同,同时也验证了道德情绪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进一步发现,不同的社会比较倾向会使得自我建构对利他行为及情绪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同时情绪在自我建构和利他行为的中介作用有显著差异。
最后对研究理论和实践价值进行了归纳阐述并对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