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观察和抽样调查发现,大中城市周边地区(不一定完全是城市郊区)250公里左右以内,是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及外来游客的高频出游地区。在居民收入水平和游憩需求的现实条件下,这种近程、短期、高频的出游行为,在上述领域构成了游憩土地利用密集地区。 在城市游憩市场从城市内部向郊区移动的趋势下,当地将旅游开发视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力度加大,出现了环绕城市外围,处于近郊乡镇或周边市(县及其所拥有的农田、林地、水面、山丘等景观的包围之中,与城市交通联系便捷,主要适应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的土地利用形式,它们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或同时具有上述各种综合功能。 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基本上是自发性的市场化增长过程。其总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使其在粗放利用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格局。同时,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益低、经营管理水平差及市场无规范的问题对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在对西安本地居民和外地来陕游客市场抽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手段,运用游憩产业规划理论、旅游学、游憩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管理学的理论,从开发、经营、管理三个层面,从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水平两个视角,对西安城郊环城游憩带的开发和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通过规划引导、指导开发;通过引导和培育市场、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建立和完善产业支持系统,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管理环境,提高产业效益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益。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明确了环城游憩带的开发在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阐述了游憩、旅游、环城游憩带的内涵、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从产业市场、资源利用和经营管理三个方面,介绍了环城游憩带的现状和发展过程;分析了环城游憩带国内外研究进展状况。 第二部分:通过抽样调查统计分析表明,西安本地居民和部分外地游客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游憩市场,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频繁地指向郊县(区),是影响西安环城游憩带形成的直接动因。由于旅行成本和城市土地价格在空间上的变化梯度的不同,环城游憩带所处的位置也有差别:同时,环城游憩带的区位与中心城市的空间关系并不完全受行政界线的制约,有时它会越出市域范围而达到周边省市。通过研究表明,消费者对游憩消费的需求、资源的创新、级差地租与旅行成本的相互作用、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及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是影响环城游憩带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第三部分:通过国内外环城游憩带土地利用配置模式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提出了环城游憩带土地开发利用的五项基本原则;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了环城游憩带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与分类,根据游憩功能及其土地利用商业性程度的大小,将所有的游憩用地划分为商业性的(即度假住宅区、主题公园、商业游憩区、附属游憩区)和公益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纪念地、博物馆、文物古迹、原野、河流湖泊及水库等区域)的两种基本类型。 第四部分:介绍了游憩产业规划理论和游憩产业规划方法。游憩规划理论包括游憩发展理论与游憩空间理论,以此理论为依据,既能在时间序列上明确发展目标与计划,又能在空间序列上保证游憩空间的有效使用和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需求导向法主要是研究市民游憩需求与城市游憩供给系统的关系。 第五部分:通过对西安市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游憩市场需求的统计分析,指出西安市民和外来游客游憩空间范围,一般最大活动半径在25Okm左右,出游目的地选择行为具有明显的扇形衰减特征。即以西安市为中心,西至楼观台,东至华山,沿秦岭北麓,是一个出游率极高的游憩地区,由此向西北,各景区(点)的到访率呈距离衰减。 第六部分:针对西安环城游憩带开发中的的薄弱环节和开发重点,提出了西安环城游憩带的开发模式以及从七个方面重点优化西安的游憩系统,拓展游憩产业发展空间。 本论文独特之处是选择研究区主体为环大成市游憩带,根据市场调查结果,不仅对环城游憩带的总体现状进行了分析,而且阐述了影响环城游憩带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本论文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游憩产业规划理论、旅游学、游憩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管理学的理论,从开发、经营、管理三个层面,从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水平两个视角,结合了旅游、地理、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等多学科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对西安城郊环城游憩带的开发和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在表达方式上,充分利用了GIS统计计算、自动制图等功能,以表格、图示直观鲜明的表现环城游憩带的游憩需求趋势和土地利用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