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掺杂的Si的电磁特性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jifal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磁半导体(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是指在Ⅲ-Ⅴ族、Ⅱ-Ⅵ族、Ⅱ-Ⅴ族或Ⅳ-Ⅵ族化合物中掺入磁性过渡族金属离子或稀土金属离子部分代替非磁阳离子的一类新半导体材料。稀磁半导体可以制备在无外磁场和其他磁性材料帮助下就能利用自旋的半导体器件,使传统的电子工业面临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理想稀磁半导体居里温度大于500K,形成载流子的杂质能带自旋分裂和铁磁性相关联,可以选择n型或p型掺杂,具有高的迁移率和自旋散射长度以及磁光效应和反常霍尔效应。然而,事实上大部分稀磁半导体的居里温度远远低于室温,其在常温下没有磁性不能被用来制作自旋电子器件。因此,要实现磁电一体化自旋电子器件就必须要提高材料的居里温度。目前,对稀磁半导体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制备出更多种类的材料和寻找更适合广泛掺杂的元素来提高稀磁半导体的居里温度。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在Ⅳ族半导体材料Si中掺杂磁性过渡金属Mn。   本论文使用磁控溅射法制备Mn掺杂的Si量子点薄膜,并用管式炉在Ar气保护下对样品进行高温扩散处理,得到了不同退火条件下的样品。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样品的表面形貌随温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测试仪和X射线能谱图(EMAX)等手段表征了样品的微观结构和组分,了解了退火对样品微观结构的影响;用电流-电压(Ⅰ-Ⅴ)和霍尔效应方法分析了样品电学特性受退火温度的影响情况;最后,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了样品的磁滞回线,清楚了样品的磁性特性。本论文样品衬底为P-Si(100)基片。   对样品形貌观察发现,退火前样品表面致密均匀,无团簇小颗粒,经退火后由于两种元素的热扩散,在样品表面出现了颗粒大小在20nm左右的小团簇,经EMAX对样品中的元素分析认为这些小团簇可能是SiMn合金相,另外Mn也有一部分进入了Si晶格。XRD测试告诉我们退火改变了样品的结构,使薄膜出现了SiMn第二相。红外透射谱说明高温退火可以改变SiMn薄膜的光学性质。电流-电压(Ⅰ-Ⅴ)和霍尔效应给出了样品的电学特性随扩散温度变化的关系,扩散温度越高,电学性能越好。从振动样品磁强计测得的磁滞回线知道制备的样品具有高于室温的磁性,分析认为这些磁性组要来自前面SEM观察到的镶嵌在薄膜里的SiMn合金颗粒。  
其他文献
当人们探索紫外光源在紫外光刻机、紫外消毒、紫外养生等方面的应用时,对紫外光的探测必不可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紫外探测器性能优缺点各异,缺乏良好的性能提升。碳化硅(SiC)作
光学和凝聚态物理是物理学中两大分支学科,而研究材料的光学特性是这两大学科的交叉领域。光在材料中传播性质是由经典的麦克斯韦方程描述。从有效媒质理论出发,方程中人们引入
线性离子阱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理模型,如Jaynes-Cummings模型和反Jaynes-Cummings模型等,也是人们产生离子振动非经典态的主要手段。本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基于线性离子阱模
稀磁氧化物能在同一材料上结合半导体性与铁磁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在氧化物基体中,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基稀磁氧化物具有高可见光透过率、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so-field heat capacity changing withtemperature for the room-temperature magnetic refrigeration materials Gd,
学位
格子Boltzmann方法又被称作介观模拟方法,在微观上是连续方法,宏观上是离散方法,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数值模拟工具和科学研究手段,可以应用到多孔介质流、化学反应流、磁流体、非牛顿流体、多相多质流等许多领域。格子Boltzmann方法与其他传统数值方法相比,具有并行性能好,物理图像清晰,程序易于实施和边界处理简单等优点,尤其在解决复杂几何结构的问题时有很大优势。微生物燃料电池(简称MFC)是一种能够
近年来,铁电磁材料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一种具有铁电有序和磁有序的材料,在铁电和磁性器件方面有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BiFeO3是少数在室温下同时具有铁电性和铁磁性的铁电磁材料之一,在信息存储、集成电路、磁传感器和自旋电子器件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BiFeO3在常温下具有钙钛矿结构,其居里温度TC=1103K,尼尔温度TN=643K。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传统的固相合成法制备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