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古典文学领域享有至高的地位。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是这段历史时期的缩影。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数百个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征,通过分析这些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可以更好地了解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读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分辨出人物的形象。古往今来,无数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翻译研究,例如,如何将这本文学巨作中的人物形象传递到不同的文化中。在这个过程中,语用学和翻译学的融合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维索尔伦看来,语言的使用被看作是发话人与受话人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是语言交流发挥功能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语言背景下不断选择语言手段来顺应环境的过程。选择既在语言结构层面上发生,也在语言策略层面上展开。选择的过程是语境和语言二者相互结合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通过语言的选择,语言使用者对交际过程的意识程度得以突显出来。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也是一个动态的阐释过程。译者的语言使用取决于对翻译环境顺应的程度。不同的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不同的顺应倾向,一些理论体现在对原文语言结构的顺应,一些倾向于原文的意思,一些注重原文的文化底蕴等等,这些翻译的标准倾向都在《红楼梦》的译本中得到了整体而充分的体现。译者应该着眼于翻译目的,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对翻译策略、方法以及技巧进行选择,顺应不同的交际环境和对象,最终动态的,灵活的进行顺应性翻译。相比单一的翻译理论,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整体而连贯的框架。 本文试图从语言顺应理论来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版本,尝试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物会话的翻译进行一定分析。本文将会从语言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个层面来分析译文根据语境作出选择的过程,并从两个译本中找出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尤其是不同顺应倾向的表现。对话的翻译,涉及到文化,意识形态,译者主体性等综合因素,语言顺应理论为翻译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