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软脑膜侧支血流水平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影响,以进一步合理筛选适合血管内机械性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提高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有效率,减少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01至2018-12-31单中心行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一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mTICI评分评估患者取栓后血管再通情况,记录患者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情况。以取栓治疗三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取栓治疗后的疗效,mRS评分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可能影响机械取栓预后及取栓术后症状性脑出血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基线特征(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发病至入院时间、术前NIHSS评分、ASPECT评分、血管闭塞部位、侧支血流、取栓前是否静脉溶栓、手术相关细节(取栓次数、穿刺至再通时间、是否行补救性治疗措施)、发病至再通时间。对可能影响取栓预后和取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因素分别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单变量分析中对连续变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行多变量分析。使用Kappa分析评估基于CTA的软脑膜侧支血流评估与基于DSA的软脑膜侧支血流评估的一致性。结果:共70例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行机械取栓的患者,64例机械取栓后血管成功再通。男性33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为65.1±11.4岁(34~85岁)岁,高血压患者45例,糖尿病患者5例,房颤患者33例。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为4.9±3.2h(0.5~15h),术前 NIHSS 评分 13.2±2.7 分(6~21 分),ASPECT 评分 8.3±1.0 分(6~10分)。平均rLMC评分(软脑膜侧支评分)为13.5±4.9(2~20分),侧支血流良好患者25例,侧支血流一般患者23例,侧支血流差患者1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6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39例,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2例、大脑前动脉A1段闭塞1例,多部位血管闭塞6例。平均取栓次数为2.1±1.0次(1~5次),穿刺至再通时间 69.5±34.1min(30~180min),发病至再通时间 420.3±196.9min(110~1030min)。18例患者接受补救性治疗措施(单纯球囊扩张4例、补救性永久支架置入14例)。机械取栓术后3月良好预后率为48.4%(31/64)。29例(45.3%)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术前NIHSS评分、软脑膜侧支血流为影响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预后的相关因素。其中单变量分析结果术前NIHSS评分t=3.961,软脑膜侧支卡方值为24.859,两者P<0.05,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法统计结果显示术前NIHSS评分的OR为0.581(95%CI:0.399~0.847,P=0.005),软脑膜侧支的 OR 为 12.445(95%CI:3.324~46.603,P=0.000)。软脑膜侧支血流亦为影响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相关因素:单变量分析结果卡方值为6.629,P<0.05,多变量的 Logistic 回归法统计结果显示 OR 值为 0.440(95%CI:0.218~0.889,P=0.022)。60例拥有完整CTA及DSA脑血管造影图像的患者,CTA及DSA对软脑膜侧支评估的Kappa系数为0.796,两种方法对软脑膜侧支评估的一致性好。结论:术前NIHSS评分及软脑膜侧支血流是影响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预后的关键因素,术前NIHSS评分越低、软脑膜侧支血流越好,患者预后越好。软脑膜侧支血流亦为影响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重要因素,侧支血流越好,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可能性越小。基于CTA与基于DSA的软脑膜侧支血流评估一致性好,可使用基于CTA的软脑膜侧支血流评估方法在机械取栓术前快速评估患者的软脑膜侧支血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