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金融危机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呈现出连锁性和地区性。根据对先前爆发的金融危机研究,如: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金融危机,以及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等,学者观察到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容易通过贸易、金融和投资者预期三种渠道对具有相似经济结构,或者经济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进行传染。
从最近爆发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危机中我们进一步看到,当金融危机的传染源为主要发达国家时,上述三种渠道的传染更为直接和显著。特别是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家,美国可以通过单方面的货币政策(如:扩大货币发行量),对所有货币使用国家产生较大影响(惩罚)。因此存在第四种传染渠道——政策协调渠道的传染。当B国危机爆发时,基于该国经济政策对A国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畏惧,投资者将改变对A国的经济基本面预期,使得A国发生危机的概率增大。
根据对以上现象的认识,本文在Paul Masson、Olivier Jeanne等人的金融危机传染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经济状况的发展对模型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基于资本账户开放的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模型,解释并论证了危机传染源国家为发达国家时,原有的三种金融传染渠道将更为显著;同时也验证了第四种——政策协调渠道传染的可能性;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资本管制现象对金融危机传染的影响。结果显示,危机爆发时资本账户的控制力度,应与本国经济基本面和初始资本管制情况相适应,一味加强管制或放松管制,都是不可行的。最后作为对理论模型可信度的考量,将国内最新的经济基本面数据应用到模型的实证检验中,结果表明,到2007年,我国的基本面相比于以往年份有一定程度的恶化,受到了次贷危机的初步影响,但由于较好的外汇储备,经济发展潜力和资本控制等因素,使我国发生危机的概率仍然非常小。
全文创新之处在于:1、结合最新国际金融形势拓展了Masson的多重均衡的金融危机模型,详细剖析了金融危机的各种传染渠道和作用机理;2、解释并验证了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时,传染效应的变化和传染渠道的增加;3、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使用资本账户开放政策以保持本国经济稳定发展的策略选择。
全文分为六章:第一、二章为绪论和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为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模型构建,第四章为模型实证,第五章为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第六章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