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进行无创性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64SCTA)与传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的对比分析,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通过计算冠脉钙化积分、对冠状动脉管壁斑块成分的鉴别,探讨其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及稳定性的评价。材料与方法:筛选经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5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及急性心肌梗塞(AMI)者31例,稳定性心绞痛(SA)者22例和正常对照组12例,进行无创性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先进行胸部定位扫描及心脏平扫;小剂量对比剂预实验确定冠状动脉扫描的延迟时间;根据确定的延迟时间一次屏气完成64层SCTA扫描。扫描结束后,对其扫描原始数据分别按R-R间期多相位成像,重组后数据传至AW4.2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SSD)、仿真内镜(VE)等后处理,对冠状动脉血管各节段的显示情况、管腔狭窄程度、各组冠脉钙化积分、管腔内斑块数目及性质进行评价。以管腔直径减少≥50%作为判定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诊断标准,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的分级标准对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进行节段分析,64SCTA与SCA结果(与CT检查相差不超过2周)结果进行对比,以SC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诊断各组冠脉节段狭窄的真阳性(a)、假阳性(b)、假阴性(c)、真阴性(d),评价其灵敏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具体计算公式为:Se=a/a+c×100%,Sp=d/b+d×100%,PPV=a/a+b×100%,NPV=d/c+d×100%结果:1.经SCA确诊排除冠心病的对照组12例,64SCTA结果均未发现有意义临床狭窄,二种检查结果一致,均排除冠心病。2. ACS组、SA组64SCTA诊断冠状动脉有临床意义的狭窄(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2%、98.25%、90.70%、99.12%和94.83%、95.42%、90.16%、97.66%。64SCTA对53例冠心病患者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4.95%、97.21%、90.38%、98.59%。3.各组钙化积分比较,ACS组>SA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斑块数目、性质比较,ACS组与S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CS组轻中度钙化(0<CAC<400)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P<0.05),SA组重度钙化(CAC≥400)发生率显著高于ACS组(P<0.05); ACS组软斑块发生率高于SA组(P<0.05),SA组硬斑块发生率高于ACS组(P<0.05)。结论:1.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能很好显示冠状动脉各分支节段,能够做为排除冠心病的良好的无创性检测手段。2.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能较为准确地诊断冠状动脉显著狭窄,可成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力工具。3.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以量化冠脉钙化,鉴别冠状动脉管壁斑块的成分,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及稳定性做出一定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