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安徽省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疾病发生情况较为严重,部分养殖场因蛇病暴发而损失惨重,疾病成了阻碍尖吻蝮蛇人工养殖业发展的巨大瓶颈,有效防治尖吻蝮蛇的疾病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疾病防治,2008年3月至2010年11月,通过对黄山市7个有代表性的尖吻蝮蛇养殖场发生的主要疾病进行调查,初步掌握了该地区尖吻蝮蛇疾病的种类、病因、流行待点、临床症状、防制及效果等。同时分析了影响尖吻蝮蛇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并结合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卫生防疫工作的重点。经初步调查,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中的主要疾病有口腔炎、腐皮病、霉斑病、肺炎、肠炎、外伤、寄生虫病、中毒、无毒症等。上述疾病中以口腔炎和寄生虫感染最为普遍。口腔炎多发于用于取毒的蛇群,尤其在刚经历了冬眠后的蛇群中多发。霉斑病多发于梅雨季节,多因高温高湿的气候造成蛇场中霉菌大量滋生,感染蛇体而致病;肺炎多发于夏季,尤以产卵后的雌性尖吻蝮蛇多发;外伤、腐皮病多发于野外捕捉及引进的尖吻蝮蛇,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蛇场发病率高;寄生虫中外寄生的常见的为蜱螨类和蚂蟥,内寄生的有线虫、吸虫、绦虫等;中毒常为蛇误食了含有毒物的饵料后发病;无毒症的病因、机理等本研究尚不清楚。调查还发现,养殖规模相对较大的养殖场比规模小的场在主要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均低。分析原因,这种差别与蛇场的选址、建筑物的设计与布局、蛇的饲养方式、饲养管理水平、养殖密度、种蛇的来源、食物的选择等因素有关外,还与从业人员的素质、兽医卫生等多种因素有关。无菌条件下采集口腔炎患蛇口腔内的脓性分泌物及溃疡面渗出液,到实验室中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病原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黄山地区尖吻蝮蛇口腔炎的主要致病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两种细菌都对头孢三嗪、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三种药物敏感(其中环丙沙星为中敏,其余两种为高敏)。采取以敏感药物进行抗菌消炎治疗为主,补充复合维生素及激素类药为辅,合理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2008年共治疗口腔炎患蛇496条,治愈431条,治愈率达到87%,治疗周期一般不超过7天;同期采用传统疗法治疗患蛇100条,治愈46条,治愈率为46%,治疗周期一般为7—15天。根据调查中发现的实际情况,提出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的卫生防疫工作应重点考虑场址选择、蛇场设计、养殖环境、养殖设施、种蛇选择及饲养、蛇卵孵化、幼蛇管理、越冬管理、采毒技术、疾病的防治措施等问题,走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