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众多关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文化元素。因此,一直以来都被当做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投身于这部伟大小说的翻译事业中。然而正是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成了翻译工作的一大难题。在所有的红楼梦英译本中,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2009)版译本是迄今为止在国外最受欢迎的一个。该译本最成功的一点是实现了译本的英语文学特质,顺利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对接。霍克斯才华横溢,他的译文使人读起来犹如行云流水。然而在国内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翻译评论界对该版本一味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有太多不忠于原著之处的批评。本论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霍译本中饮食文化内容的翻译,揭示出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是忠于中国文化的,他尽全力在他对英语读者和原作之间的忠诚达到一个平衡。这将给予文学翻译,文化交流和全球文化的整合很好的参考价值。《红楼梦》一书中有很多让人过目不忘,津津乐道的饮食文化描写。这些描写不仅是清代饮食文化生活和作者本人文采的体现,更是穿引全篇故事的纲骨。更重要的是,书中很多的饮食都寓意深刻,暗示了书中人物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命运。霍克思在翻译这些地方时采用了灵活的翻译手法,以力求达到作者真正的含义。虽然译本中的有些地方相对于原文有一些改动,但是对于没有学习过中文及没有办法阅读原著的英语读者来说,这种处理却有其独到之处。霍克思的一些改写式的翻译处理让无法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读者得以体会到与中国读者相似的效果。这也可以说是霍译本的一个成功的翻译之处。以往很多译本在翻译《红楼梦》中众多饮食的名称和风俗礼仪时多采用了直译的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貌似忠实,文章读起来却让人晦涩难懂,摸不着头脑。霍克思则是按照不同饮食名称及其文化内涵,综合的运用了多种翻译手法,所取得的效果却更加符合原著的精髓。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便是要使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被目的语读者所认可和接受。霍译本《红楼梦》最为成功之处就是所使用的语言极其符合通用英语语言国家人士的语言习惯,少有翻译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每个时期的文化都具有该时期所独有的特色,文学作品正是这些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和传播载体。译者在对所选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和时代因素。霍克思在翻译《红楼梦》时进行了一些改写和再创作。这些处理使得他的译本更加符合当时的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承受预期,也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