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亚籽油制备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的工艺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亚籽,2014年我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使用的新食品原料,含油量在25%38%之间,主要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亚油酸和α-亚麻酸,其中α-亚麻酸含量高达60%以上,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血压、调节血脂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论文以自制的奇亚籽油为原料,对其中的PUFAs进行分离纯化,获取高纯度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对奇亚籽基本组分进行测定:含水率为(5.94±0.02)%,粗脂肪为(35.28±0.50)%,粗蛋白为(20.60±0.40)%,粗纤维为(33.25±1.10)%,灰分为(4.79±0.03)%。烘烤条件对奇亚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表明:随着烘烤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油脂酸价、过氧化值和紫外吸光值均呈现上升趋势,且180℃烘烤50 min以上时较其它条件下变化显著(p<0.05);高温(180℃)可显著提高奇亚籽出油率(p<0.05),然而易使奇亚籽产生焦糊味,造成油脂色泽加深,部分还会呈现黑褐色;不同烘烤条件对奇亚籽油脂肪酸组成无影响,对各脂肪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故奇亚籽烘烤不宜在高温下进行,若采用180℃进行烘烤,则时间不应超过50 min;(2)以制备得到的奇亚籽油为原料,对理化性质表征发现油的酸价为0.38 mg(KOH)/g,皂化值为210.70 mg(KOH)/g,过氧化值为0.24 mmol/kg,碘值为195.61 g(I2)/100 g,推算出奇亚籽油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802。因酸价较低,故采用碱催化法制备奇亚籽油脂肪酸乙酯,以乙酯转化率和得率为指标,对比甲醇钠、乙醇钠和氢氧化钠三者的催化效果,发现氢氧化钠组乙酯转化率和得率均最高,且得率较另外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氢氧化钠为催化剂,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了乙酯制备的工艺参数,分别考察了酯交换温度、时间、醇油摩尔比和催化剂用量对奇亚籽油乙酯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温度为80℃、时间为1.5 h、醇油摩尔比为9:1、催化剂用量为油重的0.6%时,奇亚籽油乙酯转化率达到89.01%;(3)以制备得到的奇亚籽油脂肪酸乙酯为原料,采用尿素包合法对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即包合时间为15 h、包合温度为-10℃、脂肪酸乙酯:尿素=1:3(m/m)、脂肪酸乙酯:95%乙醇=1:8(m/v),最终亚油酸乙酯含量由最初的18.82%提高至20.28%、α-亚麻酸乙酯含量由64.24%提升至77.91%、总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含量由83.06%提升到98.19%。分离纯化后的样品经GC-FID定性分析表明主要由亚油酸乙酯和α-亚麻酸乙酯组成;尿素包合前后的化合物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呈六棱柱结构的尿素包合物的生成;最后分别采用DPPH·和ORAC自由基清除法对原油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的极性、非极性以及全组分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奇亚籽油各组分均表现出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所以在应用中为防止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的氧化,建议采取相关保护措施来保证产品品质,延长保质期。
其他文献
使用Laplacian算子检测图像的边缘纹理等细节信息,然后以适当比例线性叠加原始图像和细节信息,从而完成图像增强。不同增强方法的比较试验表明,基于Laplacian算子的图像增强
采用质壁分离和冰冻预处理月季幼叶,用纤维素酶、果胶酶、甘露醇的混合酶液分离原生质体,并对影响原生质体产量及活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对原生质体产量有极显著影
<正>一、说在前面最近在一个初中数学教师专题研讨群里,某初任教师将近期要开设的一节市级公开课的导学案发在群共享里,请同行帮助研讨、打磨.本文先将这份导学案简略呈现,并
期刊
为了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定位的精确度,分析了DV-Hop(distance vector—hop,距离向量-跳段)定位算法和质心算法的优缺点,提出基于加权质心和DV-Hop混合算法,并用MATLAB
介绍了IEEE 802.11全系列标准,研究了IEEE 802.11系列各标准的发展轨迹和相互关系,建立了该系列标准的层次模型。研究并分析了IEEE 802.11、IEEE 802.11a、IEEE 802.11b、IEE
<正>凡是中国人,不能不关注儒家。说它是宗教也好,说它是文化也好,说它是学派也好,说它是教育也好,一言以蔽之,在中国要说清任何事情,归根结底都绕不开儒家。在写作《大秦帝
综述了聚苯醚(PPO)的性能、物理和化学改性、应用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物理改性包括填充和共混改性,化学改性包括端基改性、主链改性、再分配反应改性。
<正>一、问题的提出2014年4月笔者所在学校初三年级进行了一次数学测验,学生从考场出来,在教室的走廊上边走边谈,笔者听到一个学生说"最后一题上周老师才讲的,就是想不起来";
对769名1~4年级男女小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课间加餐营养食品(Ⅰ组)及加餐普通食品(Ⅱ组)试验,并以414名小学生为对照组。结果表明,试验Ⅰ、Ⅱ组学生身高增长值大于对照组(P<0.01);体重和血红蛋白增加值均
在中生界地层,采用水包油钻井液体系实施近平衡钻井技术。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该钻井液体系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流变性,油水比为3:7时,具有较强的抗天然气和原油污染能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