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光束光阱的开环光力加速度传感理论与实验初步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mw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惯性导航是一种自主导航方式,可以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信息支持而独立的完成导航任务,在军用与民用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加速度计与陀螺仪是惯性导航的核心器件。本文在对比分析了传统加速度计的优缺点基础上,针对基于双光纤光阱的光力加速度传感系统展开了初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简单回顾了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比较了不同种类加速度计的原理和优缺点,重点分析了光力加速度传感技术的原理优势与前沿进展,指出了其高精度、小型化的发展潜力。简要介绍了光阱的基本概念,梳理总结了光阱力的常用计算方法,总结分析了光阱刚度的标定方法。详细介绍了光力加速度传感系统的基本结构,理论分析了测量带宽与分辨率,研究了加速度传感系统几种主要的噪声来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微球半径、密度、光阱刚度等参数对分辨率的影响,并对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针对液态光阱环境下微球快速装载的问题,设计并测试了具备自装载功能的双光纤光阱芯片。针对气态光阱环境下微球快速装载问题,提出了基于压电陶瓷的振动起支技术,分析了微球与起支板之间的粘附力构成和影响规律,研究了微球速度、加速度对起支捕获的影响,最终将振动起支技术与自装载双光纤光阱芯片结合,实现了空气中微球的快速装载。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微球位移测量的常用方法与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基于图像处理进行位移测量的典型算法,提出改进型的质心算法,并编制了微球位移解算软件,采用空间光学元件搭建了基于图像处理的微球位移测量系统,实验表明位移分辨率达到10nm。介绍了后焦面法测量微球位移的原理,首次在双光束光阱中利用微球侧向散射光进行后焦面法位移测量,创新地利用光束失准致微球运动的方法标定探测器的电压位移转换因子,系统的分析了微球半径、束腰间隔、物镜数值孔径对位移测量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位移信号测量噪声可以降至(?)以下。提出了基于微球后向散射光相位干涉测量的微球位移测量方法,采用光纤端面镀膜技术提升了干涉信号对比度,分别利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和相位生成载波技术解调出微球位移。提出了利用微球的前向散射激光耦合光强测量微球位移的方法,分析了测量原理和提升该方法分辨率的方法。搭建了基于双光纤光阱芯片的光力加速度传感系统测量系统,以石英挠性加速度计作为参考,通过实验测试了其性能参数。实验表明,微球的位移与输入加速度成正比关系,加速度计的标度因数绝对值最大为45μm/g,零偏稳定性为2.3 mg。利用Matlab可视化界面编辑了标度因数计算软件,分析了微球半径、折射率对标度因数的影响规律,并对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标度因数提高到了247.82μm/g。
其他文献
认知雷达作为智能化雷达的初级阶段的产物,在军用、民用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自适应波形设计技术是认知雷达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认知雷达智能性的集中体现。自认知雷达的概念提出以来,自适应波形设计技术就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基于概率密度函数间欧式距离测度的自适应波形设计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章首先梳理了认知雷达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对现有的认知雷达架构进行统一;并且归纳了当前认知雷达自适应波形
聚类算法是机器学习、数据挖掘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它能够自动地从海量无标签的数据中提取信息使得相似的数据被聚在一起而不相似的被分离开来。最近几年来,具有多视图特征和缺失特征的聚类算法研究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的多视图聚类方法通过相似度或者特征融合的方法在最优的相似度上做聚类,但是往往优化步骤复杂、算法复杂度较高。同时现有的缺失聚类算法将缺失值填充和聚类过程分割开来,往往
湿度是表示湿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湿度测量是地面及高空气象观测的重要内容之一。湿度测量的方法和仪器较多,基于图像识别法的显微成像式露点型湿度传感器能准确测量湿度,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露点型湿度传感器进行性能优化研究:从测量性能研究上出发,除了开尔文和拉乌尔效应外,还分析了其他影响露点型湿度传感器测量性能的因素,包括露点型湿度传感器使用过程的把控和镜面凝结与消散过程时机的判断。从镜面凝结状
计算机、手机等智能设备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安全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物理隔离环境下的系统相对安全,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防护方式也面临着新的威胁。作为信息隐藏技术的重要部分,音频隐写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同时声学隐蔽通道是突破物理隔离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研究物理隔离环境下基于音频的隐蔽通信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物理隔离环境为背景,以音频隐写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隐蔽通信的实际应用角度出发
端点拥塞是高性能计算(HPC)互连网络的瓶颈,并严重影响系统性能,尤其是对延迟敏感的应用程序来说。对于持续时间远远大于网络往返时间(RTT)的长消息(或流),网络可以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拥塞控制机制将每个源的注入速率动态控制为适当的水平,从而有效地减轻端点拥塞。但是,许多HPC应用程序产生混合流量,即短消息和长消息的混合,并且由短消息在数量上占主导,但长消息的总量很大。要调度由这些短消息引起的快速变化
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教育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本论文针对目前教学质量评价缺乏统一全面的评价方案的现状,在全面分析教学活动各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多视角复合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基于多种现代评价方法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详细设计了各个环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在Excel中实现了各个评价环节的计算,制作了各个评价环节的评价计算表,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开发了基于Web的学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的快速发展,世界人口的指数增长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导致人群聚集得更加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人群密度分析的问题对于在人群监视和场景理解等拥挤场景中建立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至关重要,在公共安全领域意义重大。人群密度分析旨在对拥挤场景中的人数进行分析,计算总人数和密度估计,其中密度估计旨在将输入的人群图像映射到其对应的人群密度图。但像其他任何计算机视觉问题一样,人群密度分析也面
多智能体编队控制是指多个智能体在向目标机动的过程中,形成并保持某种特定构型,同时能够躲避障碍以适应环境约束的控制技术,在工业、军事、航天等众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开展了相对位置约束型编队机动控制方法设计、相对方位约束型编队机动控制方法设计、智能体之间的碰撞规避以及编队控制建模与仿真分析等问题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相对位置约束型编队机动控制方法设计。假设各跟随智能体能够
漏洞是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程序漏洞的自动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研究问题。通常,漏洞检测需要分析不完整的程序(Partial Program),而传统基于规则的静态漏洞检测方法和工具在分析不完整程序上具有较高的漏报率和误报率。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为不完整程序漏洞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已有方法在真实程序上的效果仍然有待验证。我们提出了基于图神经网络的不完
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的兴起,大规模正则化经验风险极小化问题出现在各个领域中。作为一种求解此类大规模问题的途径,临近增量累积梯度方法(PIAG)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临近增量累积梯度方法可对应多种具体的算法实现,包括循环指标、随机指标、中心分布式等,因而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PIAG将会涉及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设想和构建,从非精确算法、Bregman距离、加速格式、非凸分析、对偶算法、原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