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语对二语学习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有关跨语言迁移的各种理论观点对母语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长期争论而无定论。综观国内外母语迁移理论,概括起来有三大代表性流派,第一种理论以对比分析和对比修辞等理论为代表,主要的理论观点认为,母语对二语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因此,学习二语应该尽量克服母语的影响;第二种理论以创造性构建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二语学习主要受普遍语法的管约,母语不相同的学习者学习二语的过程和顺序却大致相同,母语对二语学习的进程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对母语的作用可以不必理会;第三种理论以“深层共享能力”假设为代表,认为母语和二语能力在深层次上相互依存,能力共享,因此,母语对二语的正面影响从整体上看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母语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二语学习。各派理论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得出了相反或矛盾的研究结论,观点争锋相对,水火不容。至于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内外只见少量报道。近年来由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母语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得以从更全面的视角重新界定,母语对二语学习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二种影响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本论文明确指出,当前的语言迁移研究主要存在三个突出问题,首先,现有的研究都是从不同的迁移原因出发寻找迁移的具体证据。有些研究重点探讨语言负迁移现象,有些研究调查心理或交际的正迁移策略,研究都发现了证据;其次,语言迁移研究关注的迁移范围不同,有些只分析微观层面的具体语言结构迁移,另一些则研究宏观层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认知迁移;第三,语言迁移的研究方法较单一和局限,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不够。因此,本研究从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二个解决方案,第一,建立一个多维度的迁移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采用多方法结合的研究设计,选择中国大学生的汉语语文能力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作为切入点,将迁移层次、迁移类型、迁移表现和迁移条件等维度综合加以考虑,具体围绕三个问题。 1)汉语语文能力因素与英语写作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线性结构方程模型的数据结果能否在学生的作文语料中找到依据? 3)个案作文文本分析结果能否支持统计结论? 本研究对象为我国两所高校的180名英语专业大二本科生,研究采用三类测量工具共10种语言测试:1)汉语测试,2)英语测试,3)英、汉语写作任务,针对提出的三个研究问题,确定了10个潜在变量和16个可测变量,构建了两个理论模型。第一个理论模型模拟出母语与二语的直接与间接的关系;第二个模型提出了二语水平对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关系会产生影响的假设,然后采用线性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预设的二个理论模型进行建模统计测量,描绘出母语对二语的影响路径图,并运用语料库检索方法和个案文本分析对统计结果作进一步验证分析。语料库检索围绕作文长度、可读性、词汇丰富性、词汇数量和连接标记词5个指标,个案文本分析对作文内容、用词、主题句和段落开头4个指标进行对比。 本研究取得以下突破性发现: 第一,汉语语文能力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路径对英语写作能力产生影响,其中汉语写作能力、汉语词汇能力和汉语语篇能力三个变量对英语写作影响显著,这三个汉语变量可以解释71.8%的英语写作的变异。 第二,英语水平在汉语能力变量向英语写作能力的迁移中具有制约作用,英语高分组受试者显示,汉语写作能力与词汇能力二变量可以直接或间接解释62.3%的英语写作变异;而低分组显示,汉语语篇和词汇能力可以直接或间接预测21.6%的英语写作能力变异。 第三,总样本的汉语与英语作文在总长度和可读性二指标上显著相关,汉语高分组显示出汉语作文内容向英语作文迁移的总体趋势,从而表明汉语写作能力对高分组具有正面影响。 第四,汉语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汉、英语作文在词汇多样性、词汇密度和措词三个指标上均表现出一致性,表明汉语词汇能力对两个组的英语作文都有影响,但在上述三个指标上组间差异明显。 第五,在英语作文的衔接词类型和使用频率上组间差异显著,汉语高分组在衔接词的频率和种类上超过低分组。低分组的英语作文缺少主题句现象普遍,而且存在作文开篇赘述和折中的倾向,表明汉语语篇的某些特征对汉语水平较低学生的英语作文有影响。 第六,汉语低分组出现少量汉语写作能力高,而英语写作能力低的不一致情况,从而证实了二语“阈值效应”对母语写作能力迁移的制约作用的假设。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从理论、方法和实践层面上具有较大启示意义,对目前的语言迁移研究作出一定贡献。在理论上,首先,对传统的语文能力概念进行了更全面的定义,强调了认知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前二者在语言能力中得到反映和运用。其次,改进了以往研究只把重点放在分析学生错误上的微观、表象、片面和孤立的理论视角,从迁移层次、迁移类型、迁移表现和迁移“阈值条件”等多维度、多变量的系统理论观出发,构建了研究母语迁移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语言迁移的“多阈值条件”概念,即:母语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可能存在不同的阈值条件。该框架弥补了国内外母语迁移研究领域中的理论空白。运用这个理论框架综合考察了汉语语文能力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母语在微观和具体的语言结构中的确存在负迁移现象,但在宏观和认知的深层对二语的正面影响仍占主导地位,从而反映出母语迁移现象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深层共享能力”理论对解释母语迁移具有较大说服力和理论价值;在方法层面,本论文将数种研究手段相结合,采用线性结构方程模型首次生成出中国大学生的汉语能力变量影响英语写作能力的宏观路径图,并进一步运用语料库检索和个案文本分析方法验证统计结果,提供微观的证据。对今后的迁移研究具有方法论启示意义。在教学实践上,本研究为确立母语在二语学习理论中应有的地位提供实证依据,同时该项研究结果也对改革我国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努力达到培养高水平双语人才的外语教学总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使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得到重新认识,强调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汉语素养。 本研究在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上仍有改进之处,如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抽象概念的可测指标仍可以进一步完善。其次,可以扩大样本规模,增加研究手段等。今后的研究可从宏观和微观二个层面着手,宏观研究可以增加变量,采用更大样本,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开展研究;微观研究可采用定性方法对语言迁移的过程和单个受试者进行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