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对血管再通与组织再灌注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da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心源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缺血组织再灌注及3个月预后的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6月至2014年1月期间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在溶栓前后均接受多模式头颅磁共振(MRP)扫描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动脉闭塞评分(Arterial occlusive lesion scale, AOL)评价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以脑血流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max)>6s区域为组织低灌注区,将溶栓后24h这一区域缩减>60%定义为溶栓后再灌注。按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类(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CISS)分型将入组患者分为心源性卒中与非心源性卒中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溶栓后血管再通、组织再灌注及3个月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共76例患者纳入分析,心源性卒中40例(52.6%),其中房颤者37例(92.5%)。心源性卒中与非心源性卒中组相比,既往吸烟史者较少(17.5%vs.50%,χ2=9.066,P=0.003),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低(13.4±5.9vs.19.0±11.9umol/L, t=2.613,P=0.016),但两组间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再灌注率及3月床预后无统计学差异。心源性卒中与非心源性卒中两组出血转化无明显差异(34.6%vs.38.7%, x2=0.102,P=0.750)。影响血管再通的独立因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OR=0.292,95%CI=0.088~0.966, P=0.044);溶栓后组织再灌注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女性(OR=0.081,95%CI=0.013~0.514, P=0.008)和血管再通(OR=29.39,95%CI=4.534~190.521, P=0.000)。影响缺血性卒中3个月预后的独立因素为女性(OR=0.138,95%CI=0.020~0.944, P=0.044),基线NIHSS (OR=0.610,95%CI=0.459~0.812, P=0.001)及血管再通(OR=47.567,95%CI=3.904~579.546, P=0.002).影响心源性卒中3月后预后因素为基线NIHSS (OR=0.7198,95%CI=0.569~0.909, P=0.006)。结论心源性卒中并不影响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和组织再灌注。心源性卒中患者的3月临床结局不劣于非心源性卒中。
其他文献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 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可见,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动的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正如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好
目的:观测先兆子痫大鼠肾脏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其受体(VEGFR)的表达以及它们与24h尿蛋白排泄量的关系,从而探讨肾小球VEGF-VEGFR系统在先兆子痫大鼠肾损伤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