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杨春波主任医师的脾胃湿热观的形成及内容,探讨老师对脾胃湿热理论的应用及研究,观察并分析他辨治慢性胃炎的经验及遣方用药规律。 方法:1、采用跟师笔记及复印病历等方法,记录老师的诊疗过程,收集、整理其著作、文稿、医案医话等文字资料,结合老师口述,总结老师学术思想,重点梳理、分析总结老师有关脾胃湿热理论的论述及运用脾胃理论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2、收集由杨老师辨证治疗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病例62例,用症状评分表、PRO量评估其疗效;将以上病例的162诊次的诊疗信息录入用Excel建立的数据库中,采用专业数据挖掘平台SPSSModeler13.0中关联规则挖掘的经典算法Apriori模型,分析证素频数分布规律、中药频数分布规律、药物配伍规律、证与药关联规律。 结果:1、杨老师从文献探讨、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脾胃湿热观:脾胃湿热理论形成于明清时期;脾胃湿热是脾胃理论的重要内容:脾胃湿热邪具两性;脾胃湿热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脾胃湿热的治疗,主调中焦理四旁。2、杨老师组织制定了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形成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功能与形态、机体与环境的多层次、多形式结合的诊疗思维,以清热祛湿为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总则,以泻实为主,或先泻后补,或补泻兼施,有依证、依症、依因、依理等“四依”的治疗方法。脾胃湿热理论在临床应用广泛,老师以之治疗各科各病,均获良效。3、脾胃湿热证有广泛的临床基础,涉及多科、多系统病,黄腻苔是判断本证重要指标之一。古今医家对其治疗,均以清热祛湿为中心。脾胃湿热证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它是机体对病因应答呈亢进状态、失调性和代偿性的组织和功能的综合病理反应,与感染、炎症(活动期)为密切相关,同时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等参与。4、杨老师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是其脾胃湿热理论在临床运用的具体体现。老师以其经验方“清化饮”加减治疗,患者的症状积分、PRO量表积分显著改善(均P<0.01)。关联规则研究显示,杨老师临床辨证以脾、胃证素为中心,多用芳香化湿之品,重视配伍行气与理血药。 结论:“脾胃湿热”是脾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杨老师通过对脾胃湿热的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创制了治疗方剂,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揭示了它的临床意义及其微观变化,脾胃理论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杨老师对脾胃湿热证的诊治,充分体现了他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功能与形态、机体与环境相结合”的诊疗新思维。不同系统或同一系统的疾病都可以出现“脾胃湿热”这种病理变化,用清热祛湿为主的治法,均能获得疗效。由此可知,中医脾胃的含义,除消化系统外,还包括一定的器官、组织;特有的病理现象;以及某些病发展过程的中间型或病情的中等程度。 杨老师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诊疗经验,是其学术主张的在临床上充分体现,也是其脾胃湿热理论在临床应用之典型范例,值得推广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