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发酵床垫料菌群结构演替、大肠杆菌耐药性和锌抗性的关系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ji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肉鸭发酵床养殖是一种利用垫料中微生物降解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进而有效控制规模化养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新型旱养模式。抗生素因其有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生长等优点在畜牧生产中广泛使用;锌作为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参与多种生理功能,也常作为矿物质添加剂在生产中使用。由于发酵床垫料的使用时间较长,饲料源矿物质、饲料及治疗用抗生素均会随着动物排泄物的排放而在垫料中累积,从而使垫料细菌同时面对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双重选择压力。目前,我国肉鸭发酵床旱养模式处于新兴阶段,对于肉鸭发酵床养殖过程中,垫料微生物菌群结构、垫料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原因等研究较少。本论文从以上问题切入,对使用不同批次的肉鸭发酵床垫料菌群结构、垫料源大肠杆菌耐药水平和体外模型下大肠杆菌耐药性的诱导进行研究,试验分为以下四部分:一、肉鸭养殖过程中发酵床垫料菌群结构的变化本研究旨在探究发酵床使用时间和肉鸭粪便微生物对发酵床垫料菌群结构、总菌和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试验采集江苏某肉鸭发酵床养殖场内刚制作完成发酵床垫料样品,及饲养4批次、8批次肉鸭后的垫料样品,同时采集各批次34日龄肉鸭粪便样品,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对发酵床使用过程中垫料菌群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0批次(DO)与4批次(D4)、8批次(D8)垫料菌群相似性分别为68.81%、70.82%,而4批次(D4)和8批次(D8)垫料菌群的相似性则达81.93%,显著高于D4、D8与D0间相似性(P<0.05)。条带6、8(最相似菌分别为Leqionella tunisiensis、Pensisddobacter bauzanensis)在三个时间点垫料菌群中均表现优势,且含量较为稳定;条带10(最相似菌为Rummeliibacillus suwonesis)仅在二个重复使用垫·料菌群中表现优势;条带12、13(最相似菌分别是Psychrobacter sp.PRwf-1、Iamia majanohamensis)共同存在于垫料样和粪便样。肉鸭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4批次、8批次垫料中的数量(P<0.05),与0批次垫料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发酵床垫料的使用时间和肉鸭粪便微生物共同影响了垫料菌群结构和数量,菌群结构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趋于稳定。二、发酵床使用过程中垫料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和锌抗性的分析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鸭发酵床使用过程中垫料源大肠杆菌抗生素耐药性和锌抗性水平的变化,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为肉鸭生产中药物合理使用和发酵床垫料管理提供指导。试验以从江苏徐州某肉鸭发酵床养殖场的0(D0)、4(D4)、8(D8)批次垫料中分离的152株大肠杆菌菌株为对象,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进行抗生素和锌的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表明: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程度不同,其中对氟苯尼考、四环素和强力霉素的耐药率均在95%以上,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在76%-81%之间,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最低,为21.05%;不同批次垫料源大肠杆菌的耐药率也有所不同,8批次垫料源的大肠杆菌对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4批次垫料源的菌株(P<0.05)。多重耐药现象在本研究菌株中普遍存在,多耐菌株占98.03%(149/152株),其中以5耐菌株居多。对分离菌株进行锌耐受测定,结果显示耐锌现象较为严重,耐锌率达100%,且随垫料使用时间的延长,菌株锌MIC值有所升高。本研究中并未发现菌株锌的耐受程度和抗生素耐药性之间存在相关性。本研究从垫料中分离的菌株中抗生素耐药性和锌耐受情况均较为严重,故今后生产中应合理选择有效药物用于肉鸭疾病治疗。三、发酵床垫料源大肠杆菌质粒介导恩诺沙星耐药和耐锌分析本试验通过分析大肠杆菌质粒介导恩诺沙星耐药和锌抗性的基因携带情况,并结合其表型变化,探讨发酵床垫料大肠杆菌恩诺沙星耐药和锌抗性之间的关系。通过PCR法检测肉鸭发酵床垫料中分离的66株恩诺沙星高耐菌(MIC≥32 μg/mL)和11株敏感菌株(MIC≤0.25μg/mL)中4种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S、qepA、oqxAB、aac(6’)-lb-cr)和耐锌基因(ZntM),并结合耐受表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质粒介导的3种恩诺沙星耐药基因qnrS、oqxAB、aac(6’)-lb-cr和耐锌基因ZntA在被检菌株中普遍存在。77.92%菌株至少携带一种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携带最普遍的是与外排泵相关的oqxAB基因(57.14%),其次是与氨基糖苷类乙酰转移酶相关的aac(6’)-lb-cr基因(38.96%)和与拓扑异构酶有关的qnnrS基因(33.77%),而qepA基因在被检菌株中并未检测到。结合相应菌株的恩诺沙星和锌耐受表型发现,9株恩诺沙星表型敏感菌,检测到至少携带一种耐药基因;15株恩诺沙星表型高耐菌,未检测到这4种耐药基因;在98.70%(76/77株)耐锌菌株中均检测到ZntA基因。本研究中菌株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并不完全一致,提示存在质粒介导以外的机制影响大肠杆菌对恩诺沙星的耐受;被检菌株普遍耐锌且基本存在ZntA基因,垫料中锌的累积和质粒介导锌耐受的重要性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四、低浓度恩诺沙星和锌对体外模型中大肠杆菌敏感性的影响研究本研究选取4株恩诺沙星敏感菌株(MIC=0.5 μg/mL)分别在含1/2 MIC(0.25μg/mL)恩诺沙星的MH肉汤(E组)、含1/3 MIC(1.33 μg/mL)氯化锌的M-H肉汤(Zn组)和含1/2 MIC恩诺沙星和1/3 MIC氯化锌的M-H肉汤(E+Zn组)中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并对诱导的第3、6、9、12、15、18代菌株测定恩诺沙星和锌MIC值;检测0、18代的菌株抗性基因携带情况。结果表明:低浓度恩诺沙星单独诱导可显著提高菌株的耐药性(MIC提高至亲本的4倍);Zn组和E+Zn组也能提高菌株耐药性,但差异不显著;对抗性基因检测可知,亲本菌株中仅能检测到qnrS基因,而诱导菌株中均能检测到oqxAB、aac(6’)-lb-cr、qnrS基因;不同诱导模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菌株锌MIC值,Znt4基因普遍存在于所有菌株中。提示,诱导前后菌株恩诺沙星MIC值的提高可能与oqx4B、aac(6’)-lb-cr基因的获得存在一定的联系,抗锌基因ZntA基因普遍存在于所有菌株中,锌的耐受机理、锌和抗生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还需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L(3)正交试验设计,将270只0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9组,探讨L-肉碱、纤维素酶、植酸酶组合对肉鸡的营养调控作用。L-肉碱、纤维素酶、植酸酶添加量分别为25、50、75mg/kg
本研究选择576只1日龄新扬州鸡为试验素材,按照仿完全随机区组法分为8组,其中铁分为30mg/kg和60mg/kg两个水平,核黄素分为0、3.6、7.2和14.4mg/kg四个水平,每组设3个重复,探
本试验用日粮类型和运动强度作为2个试验因子,采用2×2的交叉试验设计的方法,来研究两因素对育肥羔羊的生长性能、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为此,将试验分成以下两个部分。
种质(Germplasm)也称种质资源或遗传资源,指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或者体细胞遗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利用超低温冷冻技术选择性保存一些动物的胚胎和配子具有重要的意义。兔是非常
试验以羊草种子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加速老化方法,通过人为模拟劣变过程,研究劣变与种子膜结构与透性变化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羊草种子劣变机理,为降低种子劣变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地被植物在现代园林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不可缺少的景观组成部分,通常在乔木、灌木和草坪组成的自然群落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有其独具的特点。尖叶石竹,学名Dian
猪作为目前世界上饲养最广泛的肉用家畜,其产肉性能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室在利用LongSAGE技术对不同品种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猪胚胎骨骼肌进行全基因组转录谱研究
学位
近地空间环境具有微重力、高真空、强烈的空间辐射及弱地球磁场。这些特殊条件对进入其中的生物材料具有特殊的复合诱变作用。为了研究空间环境对牧草种子诱变效应及其产生机
一个世纪之前人们就已经发现杆状病毒能够诱导它们的鳞翅目昆虫宿主产生异常活跃的行为。家蚕作为一种典型的鳞翅目昆虫,在受到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
本实验室前期以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群体,采用软件QTL Express和MQREML的分析结果表明,在6号常染色体(BTA6,Bos Taurus Autosome 6)上的标记BMS470附近存在影响产奶性状的Q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