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下一代基因测序(NGS)技术对肺腺鳞癌(ASC)患者的癌组织进行全基因组检测和肿瘤突变负荷(TMB)检测,同时通过免疫组化(IHC)测定癌组织中的细胞程序死亡-配体1(PD-L1),明确ASC中各基因突变状态,筛选潜在靶向基因,重点分析探讨ASC主要突变基因型,以及TMB、PD-L1等与ASC临床病理之间的联系。方法: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及江西省人民医院通过电子病历查询系统调查2014年4月-2019年5月期间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21例ASC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相关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家族史、TNM分期、临床分期、治疗经过以及病理报告结果等。随访经过:通过调查病例资料以及电话咨询等方式进行病情确定,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疾病复发或死亡的日期,如信息缺失则记为失访,随访日期截止至2019年12月。癌组织标本:由三家医疗机构病理科提供的石蜡包埋的癌组织切片和癌旁组织或正常淋巴结组织切片,获取标本前均由两位病理科医生进行了显微镜下样本确认。后期通过NGS检测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样本进行基因组、TMB和PD-L1等检测。数据通过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21例ASC患者中,男性11例(52.4%),女性10例(47.6%);年龄<70岁15例(71.4),年龄≥70岁6例(28.6%);吸烟者7例(33.3%),未吸烟者14例(66.7%);临床分期:I-II期12例(57.1%),III期9例(42.9%);N分期:N0:12例(57.1%),N1-N2:9例(42.9%)。2、通过NGS对21例ASC标本进行全基因组突变检测显示:共筛选出29种突变基因型:TP53 13例(61.9%);EGFR 10例(47.6%);TP53和EGFR共突变7例(33.3%);PIK3CA、PTPRD、TSHZ3各3例(14.3%);ALK、BRAF、CDKN2A、DDR2、EP300、FANCA、GATA3、GNAS、JAK3、KMT2C、LRRK2、NF1、NF2、PBRM1、PTEN、RBM10、ROS1、SDHA、STAT3等各2例(9.5%);AKT3、ARID2、ERBB2、MET等各1例(4.8%)。上诉基因突变类型分为三种:单核苷酸变异(SNV)、插入或缺失突变(INDEL)、单核苷酸变异+插入或缺失突变(SNV+INDEL);其中SNV最常见,除MET、ARID2、NF2三种基因外均有显示,TP53突变类型为SNV有11例(84.6%);EGFR突变类型主要为INDEL有7例(70%);只有1例EGFR突变为SNV+INDEL。3、EGFR突变亚型主要集中于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在19号外显子中有E746-A750、L747-A750、E746-S752、L747-P753、P753S和L747-S752+E758D双突变;其次为20号外显子N771-H773;21号外显子L858R等。分析发现EGFR突变与性别、年龄、吸烟史、临床分期、N分期和ASC亚型均无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发现EGFR突变状态与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之间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拷贝数变异检测(CNV)结果:对21例样本检测,发现六种基因拷贝数变异:CDK4扩增2例(9.5%)、CCND1、EGFR、FGFR1、MDM2、MYCN扩增各1例(4.8%)。5、TMB检测结果:对21例样本进行检测,并规定TMB≥10Mut/Mb为高表达,<10Mut/Mb为低表达。发现高TMB表达有4例(19.0%),低TMB表达有17例(81.0%);同时发现在腺癌为主型ASC(腺成分≥60%)中高TMB有2例,低TMB有9例;腺鳞相当型(腺鳞比例相当)中有1例低TBM,鳞癌为主型中高TMB有2例,低TMB有7例,分析显示TMB表达水平与ASC亚型之间无相关性(P>0.05)。分析发现临床分期与N分期与TMB表达水平之间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年龄、性别、吸烟与否、TP53和EGFR基因突变状态等之间无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显示OS与TMB表达水平存在明显负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FS与TMB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0.05)。6、PD-L1检测结果:对18例ASC样本进行PD-L1检测,并规定>50%(肿瘤细胞表达PD-L1/肿瘤细胞总数)为高表达,<50%为低表达,发现高PD-L1表达有8例(44.4%),低PD-L1表达有10例(55.6%);在腺癌为主型ASC中高PD-L1有4例,低PD-L1有7例;在鳞癌为主型ASC中高PD-L1有4例,低PD-L1有3例;分析显示PD-L1表达水平与ASC亚型之间无相关性(P>0.05);分析发现吸烟与PD-L1表达水平之间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N分期、TP53和EGFR基因突变状态等之间无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显示OS与RFS与PD-L1表达水平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1、TP53、EGFR等基因在ASC中存在高突变率,并且存在多个潜在靶向驱动基因突变,这可能为ASC的靶向治疗带来新途径。2、TMB表达水平越高,临床病理分期和N分期越高,总生存期越低,TMB可以作为预测ASC预后的有效生物标志物。3、PD-L1在ASC中存在表达,吸烟患者这一表现更明显,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ASC方面可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