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者中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的患病情况及共病情况;研究BPD的临床特征;探索BPD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对BPD的临床特征进行现况研究。1、2006年5月至2006年11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抽取期间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3402名。先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一般情况问卷及人格诊断问卷(PDQ-4+)进行筛查,再抽取10% PDQ-4+筛查阴性者(总分<28),连同所有阳性者(总分≥28分)再次组成样本,先完成儿童期创伤问卷及人格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ID-Ⅱ)自评部分,再由精神科医生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进行临床诊断。完成对BPD的患病状况、共病情况及儿童期创伤史等研究;2、对检出的BPD患者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等研究。
结果:
1、实际调查人数3075人,实查率90.42%。
2、各型人格障碍的检出率:偏执型人格障碍6.0%,分裂样人格障碍2.7%,分裂型人格障碍2.8%,反社会型人格障碍0.6%,表演型人格障碍2.3%,自恋型人格障碍2.7%,回避型人格障碍8.1%,依赖型人格障碍3.0%,强迫型人格障碍7.6%,消极型人格障碍3.6%,抑郁型人格障碍8.4%,边缘型人格障碍5.8%。
3、 BPD的患病特点:(1)门诊就诊者中确诊符合BPD诊断标准者178人,总检出率为5.8%;其中男性48人,患病比例为3.5%,女性130人,患病比例为7.5%,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2.14,女性患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2) BP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男女患者有相同趋势,18-24岁组患病率最高为8.2%。
4、BPD 共病情况:(1)69.7%的BPD患者与一种或以上其他类型人格障碍共病;与BPD共病率最高的人格障碍为抑郁型人格障碍(35.4%),其次为偏执型人格障碍(20.3%)、回避型人格障碍(15.2%)。(2)BPD与轴Ⅰ疾病的共病率为80.9%。其中与心境障碍的共病率最高(46.1%),其次为神经症(12.9%)、精神分裂症及其谱系障碍(12.9%)、应激相关障碍(6.7%)。
5、因子分析后提取出BPD症状三因子模型:紧张的人际关系,冲动控制障碍,自我认同障碍。
6、BPD儿童期创伤经历:BPD患者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总体虐待程度(总分)显著高于精神科门诊中非人格障碍患者。
7、 BPD父母养育方式:BPD患者的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国常模相比存在较多显著差异,父亲在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方面远低于对照,而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方面远高于对照;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方面远低于对照,而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方面远高于对照。
8、 BPD家庭环境:患者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等方面均显著低于中国常模;而矛盾性方面显著高于常模。
9、 BPD儿童期创伤与不恰当的父母养育方式和不良的家庭环境显著相关。
10、BPD的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是影响BPD患病与否的关键因素。
结论:
1、在中国精神科门诊就诊者中确实存在相当比例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其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BP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男女有相似趋势。
2、BPD与轴I、轴II疾病存在广泛共病,轴I疾病中共病率最高的为心境障碍,轴II疾病中共病率较高的依次为抑郁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等。
3、因子分析提取出BPD症状的三因子模型:紧张的人际关系,冲动控制障碍,自我认同障碍。
4、儿童期创伤经历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显著相关。
5、边缘型人格障碍与不良的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显著相关。
6、儿童期创伤经历与不良的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显著相关。
7、精神科门诊中女性患者、儿童期有过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经历,年纪较轻的患者罹患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风险性更高。